长孙无忌的下场:长孙无忌,是唐初政治舞台上的一个风云人物。从李渊开创大唐,到
李世民喋血宫门,再到李治顺利接班,每一个关口都承载着长孙无忌的智慧、谋略和心血。长孙无忌对大唐可谓忠心耿耿,始终不渝;同样,李唐前三任皇帝也对他代代礼遇,宠眷甚隆。
李渊在位时,封其为齐国公,后徙赵国公;李世民临死前,还对大臣们说“我有天下,无忌力也”;
李治即位后,封其为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然而,到了显庆四年(659),也就是李治当上皇帝的第十个年头,长孙无忌却因“谋反”罪被削职流放,三个月后被逼自缢身亡。一代名臣落得如此下场,既让人扼腕,也催人深思。
关于长孙无忌之死,普遍认为是武则天及其党羽下的毒手,原因是长孙无忌曾在唐高宗废立皇后问题上得罪了武则天,武则天怀恨在心,便指使许敬宗构陷长孙无忌谋反,继而伺机逼其自尽。这样的观点,看似合乎逻辑,其实不然。其一,长孙无忌是三朝元老,且是皇亲国戚,武则天虽为皇后,但绝不可能轻易撼动这位人望极高的功臣元勋,更何况是许敬宗之流了;其二,长孙无忌死后的第二年,也就是到了显庆五年(660),武则天因李治患病才开始代理国政。所以,武则天当时即使有杀长孙无忌之心,却无杀长孙无忌之力。
作为唐太宗的第九子,李治除了嫡子这一优势外,要能力没能力,要才干没才干,他能当上皇帝,全靠长孙无忌从中周旋。对于长孙无忌,对于这位有着一定血缘关系的亲舅舅,对于这位把自己推上权力巅峰的第一功臣,究竟是什么让唐高宗迸发出杀机呢?唐高宗在位期间最大的政治事件,莫过于废立皇后之争。在这场政治风波中,产生了两派针锋相对政治势力,即以许敬宗、李义府等人为代表的支持派,和以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为代表的反对派。许敬宗、李义府等人虽然在政治上比较失意,但他们善于钻营,见风使舵,看到唐高宗对武则天的眷恋之情,便投奔到武则天麾下,为武则天当皇后摇旗呐喊,充当喽啰;而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是一批元老重臣,功劳大,根基深,从内心里反对出身寒微、当过尼姑、且心狠手辣的女人母仪天下。两派之间实力悬殊,胜败很容易分晓,而当唐高宗这位急着娶老婆的皇帝铁了心非要立武则天为皇后时,胜败就已经注定。
唐高宗虽然比较懦弱,比较温和,但在立武则天为皇后的问题上却相当果决。在365备用台湾上,向臣子行过贿的皇帝不多,
宋真宗是一个,明代宗是一个,开此先河的恐怕就是唐高宗了。据《旧唐书》记载,“帝将立昭仪武氏为皇后,无忌屡言不可,帝乃密遣使赐无忌金银宝器各一车、绫锦十车,以悦其意。”对此,《新唐书》也称“帝欲立武昭仪为后,无忌固言不可。帝密以宝器锦帛十余车赐之,又幸其第,擢三子皆朝散大夫”。接着,
武则天趁热打铁,先是让母亲杨氏“自诣无忌宅,屡加祈请”,后又派礼部尚书许敬宗“屡申劝请”,希望通过怀柔政策买上通达皇后宝座的门票,结果却遭到了
长孙无忌的“厉色折之”。
在中国,有身份的人最注重的就是面子问题,就是招呼效应,当皇帝的更甚。银子他收了,儿子也封官了,可长孙无忌就是不肯低下那棵倔强的头颅,反而给前去办事的人一副白眼。话传到唐高宗那里,他的脸往哪儿搁?他能不恼吗?何况,娶谁当老婆,那是皇帝自己的事,长孙无忌这个当舅舅的是添的哪门子堵?与其说,长孙无忌的立场坚定得罪了武则天,还不如说他的不近人情深深地刺痛了唐高宗。唐高宗虽然老实,但他终究是至高无上的皇帝,他决定了的事,尤其是这种涉及到男女私情的问题上,谁出来反对都是螳臂当车。不久,也就是永徽六年(655)十月,唐高宗“竟不从无忌等言而立昭仪为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