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365备用台湾,看历史知识,尽在讲历史网

地方剧种:二人台

来源:讲历史2017-05-29 13:08:26责编:桂婷人气:
字号:小号|大号
【内容导读】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及山西、陕西、河北三省北部地区的戏曲剧种。又称"二人班"。因为其剧目大多采用一丑一旦二人演唱的形式所以叫"二人台"。各地的二人台,在长期发展过…
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及山西、陕西、河北三省北部地区的戏曲剧种。又称"二人班"。因为其剧目大多采用一丑一旦二人演唱的形式所以叫"二人台"。各地的二人台,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不同的艺术风格。以内蒙古呼和浩特为界,分为东西两路。东路二人台初名"蹦蹦"、"玩艺儿";西路二人台初名"蒙古曲"、"打玩艺儿"、"小玩艺儿"。建国前不久,才统称二人台。

历史沿革
关于二人台的形成时间和地点,有两种说法:一说清光绪年间(1875-1908)于内蒙古西部土默特旗一带,在蒙汉民歌和曲艺丝弦坐腔的基础上,吸收民间社火中的汉族舞蹈,创造了一丑一旦,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取名"蒙古曲";一说它是由清朝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曲艺打坐腔结合秧歌中"踢股子"等舞蹈动作,发展而成。之后,由山西逃荒的难民传到内蒙古西部,又吸收了蒙古族歌曲而进一步成长起来。
二人台最初只是农民在劳动余暇自我娱乐的一种化装表演形式。清末民初,内蒙古土默特地区开始出现了职业班社,一般每班五至七人,剧目逐渐丰富,表演日益提高,开始由表演唱向代言体民间小戏发展。抗日战争时期,在内蒙古与河北张家口地区交界的商都等地也出现了东路二人台的职业班社,有的班子多达十几人。初步有了行当之分,除净、末角外,又发展了其他行当。表演方式已突破了"抹帽戏"形式,由多人饰演不同角色同台演出。同时有少数剧目还加进了武打。音乐、唱腔也有所创新。过去多是专曲专用,一曲到底。后来则根据剧情,配以多种曲调。有的唱腔向板腔体式发展。东路二人台在建国前没有女演员,西路二人台,则早在职业班社出现前,就有土默特在旗老艺人荣双羊和他的儿媳计玉,岳石匠的女儿梅女子以及丁喜才夫妇同台演出过。直至1946年,计子玉收女徒班玉莲,才成为二人台第一代职业女艺人。
建国后,二人台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先后在内蒙古自治区,山西的河曲、阳高、大同,河北的张北、沽源、尚义、康保以及陕西的榆林、府谷等建立了二人台专业演出团体和培养二人台演员艺术学校。今仅内蒙古西部就有专业剧团五个,以演二人台小戏为主的乌兰牧骑二十六个。此外各地还有许多业余剧团。

艺术特点
早期二人台的表演形式比较单一,角色只有一丑一旦,服装也很简陋,道具只有手帕、折扇、霸王鞭。乐器伴奏只有笛子、四胡、扬琴、四块瓦(或梆子)。所唱的多是五更,四季,十二月一类的小曲,如《红云》、《十段锦》、《十对花》等。舞蹈的身段也和秧歌大同小异。多以第三人称进行演唱,情节简单,少有鲜明的人物形象。
民国以后,随着二人台的向外传播,在演出中,艺人们对二人台进行了改革和创新,特别是从民歌中汲取素材,并加以改编,如《走西口》原来是以第二人称对唱的形式演出,改编后成为以第一人称进行表演,加进了情节和人物的小戏。随着二人台演出内容的丰富,它的音乐、表演和服饰也有所创新。在音乐唱腔方面,由原来的专曲专用,一曲到底,发展为多曲联用;唱腔也出现了亮调、慢板、流水板、捏字板等简单的板式变化。在表演方面,根据剧目内容的不同,形成了载歌载舞的"火爆曲子"(又称"带鞭戏")和重唱工、做工的"硬码戏"。二人台的舞蹈程式有"大圆场"、"大半月儿"、"套月儿"、"风旋门"、"里外罗城"、"药葫芦"、"搬门"、"天地牌子"、"大十字"、"蜂儿扑瓜"等。此外,旦角还有一种叫作"打闪"的舞蹈动作,即右脚别于左腿上,两臂画一弧形,身子稍斜下蹲。系在秧歌舞步基础上,吸收戏曲旦角"卧鱼"身段而创造,为其他剧种所罕见。旧时二人台演出有一套习惯,一般先由丑角上场说"呱嘴"(又称说"千克"),"呱嘴"都是第三人称的现成段子,由演唱者自由选取。然后通过问答的方式(称"叫门对子")把旦角叫上场接演正戏。正戏的表演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载歌载舞的表演唱,俗称"火爆曲子"或"带鞭戏",如《打金钱》等,以抒情性的歌舞取胜。起舞时,折扇二人共同,霸王鞭系丑第专用,有时舞双鞭,分上、中、下三路套数,舞姿犹如蛟龙盘柱,上下翻飞。手绢系旦角专用。建国初期,曾吸收二人转耍手绢的传统技巧,将手绢改为八角型,并发展为各种"出手"。不论哪种歌舞,都由慢转快,形成高潮后嘎然而止。另一种是以唱为主的情节戏,俗称"硬码戏"。其中也有一些采取跳进跳出方式表演,如《走西口》、《下山》、《小放牛》、《打秋千》等。这类戏表演比较接近生活,但也有一些虚拟、夸张的动作。如旦角的摸鬓、走碎步、开门、关门;丑角的出场亮相等。唱词、数板、完场诗、道白中的"串话",都讲究合辙押韵,因完全用当地方言,故与普通话的声韵不同。分为中东、衣齐、江阳、灰堆、尤求、波梭、川板、言前、姚条、。发华、出入(入声字)和小字(小人辰儿、小言前儿)十二道辙。语言通俗易懂,形象生动,常用比兴手法,形成的曲调、唱腔、别有风味。在服饰方面,由于艺人经济条件稍有宽裕,添置了一些质地较好的行头。尽管二人台艺术上有了很大发展,但作为一个剧中,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以提高它在艺术表现力。

行当流派
二人台的行当早期只有一丑一旦,后东路二人台发展出小旦、彩旦、老旦、娃娃旦、小生、老生、小丑、娃娃生等,但仍以丑、旦二人演唱为主。丑又称"滚边儿的"、"丢丑的",旦又称"抹粉的"。旦角一般头载凤冠,身穿红袄绿裙;丑角载毡帽,身穿黑袄彩裤,鼻梁画一蛤蟆或蝎子图案。表演时亦说亦唱,边歌边舞。

文献介绍
1.山西二人台传统剧目全编/贾德义编.--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0.--477页
2.二人台/贾德义编.--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0.4.--272页
3.刘银威二人台唱腔集/吕宏久记谱整理.--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9.--302页
4.二人台舞蹈/杜荣芳编著.--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159页
5.二人台顺口溜集/席子杰搜集整理.--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4.--139页
6.二人台音乐/李世斌等搜集整理;榆林地区文化局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450页.--(陕西地方音乐丛书)
7.中国戏曲志.内蒙古卷/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内蒙古卷》编辑委员会编.--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4.--640页

历史解密战史风云野史秘闻风云人物文史百科

历史揭秘:三国中最争议的将领是谁?

三国有很多有意思的人,也有很多颇受争议的人。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三国中最受争议的是谁?三国中,号称万人敌除关羽外,还有...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