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365备用台湾,看历史知识,尽在讲历史网

揭秘黄埔军校国共名将:陕北刘志丹像个艺术家

来源:讲历史2015-07-31 15:53:28责编:桂婷人气:
字号:小号|大号
【内容导读】1924年6月,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于广州黄埔长洲岛创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这个学校有一个更著名的名字黄埔军校。
&l…
1924年6月,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于广州黄埔长洲岛创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这个学校有一个更著名的名字黄埔军校。

从1924年到1949年底,黄埔军校在大陆开办了23期,包括各分校、训练班在内,培养出了23万多名毕业生。其中,不少毕业生成为国共的骨干将领胡宗南、林彪、刘志丹、罗瑞卿、杜聿明、黄维、郑洞国、戴安澜、胡琏、徐向前、陈赓、赵一曼……没有他们,整个中国现代史或将黯然失色。

胡宗南“哭”进黄埔军校

胡宗南是浙江镇海人,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深得蒋介石的宠爱和器重,指挥40余万精锐部队,人称“西北王”。一生戎马30年,经历了黄埔建军、东征、北伐、第一次国共内战、抗日战争、第二次国共内战、台海对峙等中国现代史上几乎所有的重大事件。

但是,当年胡宗南参加黄埔军校入学考试,因为个子比别人矮,身体又较瘦弱,差点在体检时被淘汰出局。幸好他及时施展“哭”功,硬是“哭”进了黄埔军校。

1924年,黄埔军校在上海秘密招生,进行初试,合格后再到广州复试。上海初试的主考官是毛泽东,胡宗南顺利通过,可接下来在广州举行的复试就没有这样简单了。

体检复试,考官让考生站成一排检查身高。胡宗南身高不足1.6米,一下子就被拎了出来。考官不客气地说,“你根本就不是当兵的材料。”这就意味着,还没进入文化考试环节,胡宗南就被“咔嚓”了。

这个结果是胡宗南无论如何没有想到的。他怔了怔,突然蹲在地上号啕大哭起来。在举目无亲的地方,这个29岁的男人第一次体会到了“绝境”两个字的含义。

哭了一阵后,胡宗南醒悟过来。他猛然站起来,大声责问把他拎出来的考官,“为什么不让我参加国民革命?革命是每个年轻人的义务,个子矮怎么了,拿破仑的个子也不高,总理孙中山先生的个子也只有1.68米,廖仲恺先生更矮嘛,国民革命怎能以相貌取人呢。”

这时候,在旁边一间屋的黄埔军校党代表廖仲恺被惊动了,他出来后对胡宗南说,“这位同学,我批准你参加考试”。当即写了一张纸条交给胡,上书“国民革命,急需大批人才。只要成绩好,身体健康,个子矮一点也是应该录取的。”

凭着廖仲恺的纸条,胡宗南参加了文化考试,成为黄埔军校一期的一员。当然,那时候的廖仲恺没有想到,这个差点被淘汰的小个子,日后会成为国民党最著名的战将之一,更没想到日后他会把毛泽东“逼”出延安当然,最终结果是胡宗南被逼退台湾……

“灵不过陈赓的腿”

“既生瑜,何生亮?”这是三国东吴大将周瑜的一句名言。对此,胡宗南有很深体会。他这辈子与无数对手过招,最难忘的一位可能就是陈赓了这位老同学与他从黄埔军校就开始争斗,直到解放战争还没停息。

两人都是黄埔军校一期生。陈赓是青年军人联合会成员,而胡宗南则加入了孙文主义学会。两派经常因为思想和立场的不同而发生冲突,打架斗殴是家常便饭。有一回,在一次集会上,两派又起争斗,闹成一团。陈赓开始和李仙洲对阵,胡宗南跑过去帮李仙洲的忙;陈赓一时火起,操起一只板凳追赶胡宗南,把后者赶得狼狈逃窜,帽子都跑丢了。

陈赓成名很早,被称为“黄埔三杰”(另两人为蒋先云和贺衷寒)之一。当时还有一首打油诗说:“蒋先云的笔,贺衷寒的嘴,灵不过陈赓的腿。”说的是陈赓在第二次东征中救蒋介石一命的事情。

1925年秋,国民革命军进行第二次东征。东征军总指挥蒋介石在华阳镇一役中遇险,陈赓背着蒋介石,靠着两条长腿健步如飞,最终在枪林弹雨中让蒋过河脱险。

1933年春天,因为叛徒告密,陈赓在上海被国民党当局抓获。后来送到南昌。蒋介石召见陈赓时心疼地说:“陈赓,你瘦了。”陈赓回答:“瘦吾貌而肥天下。”陈赓说:“校长也瘦了。”蒋介石说,“国家如此,生灵涂炭,寝食不安哪!”陈赓说,“身为一党一国领袖,校长瘦而天下更瘦,这是为何?”蒋介石无言以对。

陈赓性格非常豪爽,行事不拘小节。1943年的一天,陈赓等军政干部在听毛泽东作报告。听了一阵,陈赓突然站起来,直接往主席台而去。毛泽东愣了,问:“陈赓同志,有何急事?”陈赓也不回答,取过毛泽东的杯子,喝了一大通后才报告:“天太热,借主席一口水。现在没事了!”在场的干部哄堂大笑,毛泽东也不禁微笑起来。

令人痛心的是,1961年,年仅58岁的陈赓病逝于上海,共产党痛失良将。当年考试时与陈赓并排而坐,后来一同进入黄埔军校的宋希濂,经常想起老同学:“陈赓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解放后的几次会面,他没有一点以胜利者自居的神气,令我心折和怀念。”

杜聿明:同时收到国共两党“入党登记表”

1948年,淮海战役快要结束时,毛泽东曾以人民解放军中原和华东两司令部的名义,写了一篇800余字的广播稿《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让时任东北“剿总”副总司令的杜聿明家喻户晓。杜聿明也是黄埔一期出身。

杜聿明是陕西米脂县人,书香门第出身,可他却老想着投笔从戎,干出一番可歌可泣的事业。1923年,杜从榆林中学毕业后,一次无意在《新青年》上看到黄埔军校的招生广告,同时,也在另一份报刊上看到吴佩孚办洛阳军官学校的招生广告。经过慎重考虑,杜聿明选择了黄埔军校。

1924年3月,杜聿明与堂兄杜聿鑫,同乡青年阎揆要、关麟征等11人,从北京取道天津,搭乘英轮南下广州。他们在陕西会馆住下后,随即上街打听招生情况,获悉军校还在招生,但报名者超过1000多人。为了保证被录取,他们决定由杜聿明执笔,给国民党元老、原陕西靖国军总司令于右任先生写了封信,请求他帮忙做个介绍。原来于右任是杜聿明父亲的同窗好友,又同是早期的同盟会员,感情很深。半个月后,爱惜人才的于右任回信,不但请他们吃饭,还慷慨地写了一封介绍信给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说这里有11位陕西有志青年,前来报考黄埔军校,希望破格录取,以便将来到北方开展工作。

据称,蒋介石收到于右任的介绍信后很高兴,专门找来负责录取工作的人员,当面交代说:“于先生送来的学生理应全部收下!”

4月下旬,黄埔军校举行最后一次补考。试题是国文和数学。杜聿明不怕数学,担心的是国文。国文的题目是“你为什么要信仰三民主义?”杜聿明对“三民主义”没什么研究,好在那时《新青年》等进步刊物盛行中国,杜便根据上面的一些文章,结合自己的看法写了几百字交卷。也许是因为运气好,也许是于右任的介绍信起了作用,总之4月底放榜,杜聿明等11人全部榜上有名。入校后,杜聿明收到了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入党登记表。那时候,他对于什么是国民党、什么是共产党一无所知,只好从字面意思来理解。他想,“共产”大概就是把家里的财产拿出来分给大家。杜聿明家中比较殷实,有些舍不得“分财”,所以就填写了国民党的表格。

当然,杜聿明做梦也没有想到,就在他加入国民党的当儿,他的妻子曹秀清正在陕西榆林中学,举着右手向共产党党旗庄严宣誓呢。他更没有想到,后来他能当上国民党的大官,1949年却成了共产党的俘虏,1964年又当选为人民共和国的政协委员…

郑洞国:“冒名顶替”进黄埔

总体来说,黄埔军校的入校考试比较严格,也非常注重公平,但避免不了一些“意外”事故发生。比如,国民党名将郑洞国就是冒名顶替考进黄埔军校,这也是黄埔军校史上独一无二的“事故”。

郑洞国是湖南石门县人,学生时代参加过五四运动。1921年,他曾投笔从戎,但没成功。1924年1月,正在长沙商业专门学校读书的郑洞国听说孙中山创办黄埔军校的消息,立刻找同乡王尔琢商议。没料到,王尔琢已先走一步了。郑洞国赶紧邀上三位同乡,一同南下广州。当他们找到王尔琢时,才知道报考军校的日期已经过了。

郑洞国心急如焚,王尔琢也跟着急。这时,转机出现了,一位叫黄鳌的湖南老乡,因为担心考不上,就报了两次名。此刻见郑洞国急成这般模样,便建议顶替他的名去考。郑洞国沉吟半晌,决计冒顶黄鳌之名报考军校,而且考上了。巧的是,真黄鳌也考进去了,而且他们都被编在第二队。在点名出操的时候,两人竟一同应声出列。

郑洞国是个老实人,对于冒名顶替的事情一直惴惴不安。经过反复考虑,他终于鼓足勇气,向区队长坦白了。好在校方并没有追究他的责任,只是把他的名字改了回来。

于是,郑洞国的名字开始在东征、北伐、抗日等历史事件里闪耀……

刘志丹:气质更像艺术家

刘志丹是陕北红军和苏区主要创建人之一、中国工农红军高级将领。1936年刘志丹牺牲后,毛泽东曾亲笔题词:“群众领袖,人民英雄”。

刘志丹长得俊朗儒雅,能歌善舞,写得一手漂亮文章。从气质和特长上来看,他更像一名艺术家或者文学家。不过,刘志丹打小就立志做一名军人,过金戈铁马的日子。因此,当他在榆林中学读书时,第一个响应中共党组织的号召,报考黄埔军校。不料,此举遭到很多人反对。亲戚朋友轮番劝阻,学校也不放行。刘志丹慨然而言:“古人云“虽有文事,必有武备“,对付军阀,没有军队怎么行?”

1925年秋天,刘志丹南下广州,成功进入黄埔军校第四期,习步科。刘志丹是北方人,在广州水土不服,入校没多久就染上重病,一度昏迷不醒。医生以为他死了,准备送往太平间。同乡请求医生再观察一天。医生说,再观察一天可以,但不能放在宿舍里,以免传染。

也是刘志丹命不该绝,在同乡的悉心照料下,他闯过了“鬼门关”,逐渐康复否则的话,中国工农红军就少了一位杰出的领导人。

“福将”胡琏

在国民党众将领中,能打仗的多,会打仗的少,敢打恶仗硬仗的就屈指可数了,胡琏即其中一位。

有好事者作过统计,《毛泽东军事文选》里有7篇专门针对国民党十八军及胡琏的电文。能够多次得到毛泽东这种“指名道姓”的待遇,实为罕见。开国上将杨勇曾经说过:“我们宁愿俘虏一个胡琏,不愿俘虏十个黄维。可惜让胡琏给跑掉了。”

胡琏是黄埔四期毕业生,与林彪同窗。毕业后,他从少尉排长干起,历经北伐、中原会战、江西“剿共”、抗战诸役,因战功显赫而不断擢升,37岁做到十八军军长,中将军衔。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对军队进行整编,十八军改为十一师,与新一军、新六军、第五军、七十四师,并称国民党军五大主力。

在随后进行的三年国共内战中,胡琏率三万全部美式装备的十一师,在中原、华东两大战场同解放军对峙周旋,与刘伯承、陈毅等中共名将均有过正面碰撞,丝毫不落下风。1949年10月,退守台湾的胡琏担任“金门防卫司令部总司令”,统领金门党、政、军务,在当地影响深远,被称为“金门王”。胡琏在金门打了“古宁头”战役。此战是国民党三年内战之后唯一一次歼灭性的胜仗,也是解放军第一次团级以上建制单位被全吃的败仗记录(是役解放军伤亡9000人)。

胡琏会打仗,更是一名运气超好的“福将”

1947年8月,华东野战军三个纵队将十一师包围在山东南麻,志在将其一口吞掉。战斗打响后,却突降大雨,华野将士苦战四天,最终只能撤出战斗。老天帮了大忙,胡琏没有被歼灭,此役也被列为国民党“十大武功之一”,后于台北圆山忠烈祠以浮雕壁画作记。

一年后,胡琏与黄维率由十一师扩编的十二兵团参加淮海战役,在败局已定的情况下,胡琏爬上坦克逃生。中途遇到大队解放军人马,竟无人理睬这辆逆行的坦克,甚至还有不少战士“礼貌友好”为他让路。黄维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同样是乘坐坦克,却因坦克抛锚而被捕。

1958年8月23日,“国防部长”俞大维来金门视察,与胡琏等人到翠谷水上餐厅参加晚宴。临行前俞大维突然叫住胡琏就在此时,解放军开始炮轰,胡琏等人赶紧躲进坑道,再次逃过一劫。而在餐厅恭候的金门防部副司令赵家骧、吉星文、章杰三人均被炸身亡。

俞大维后来回忆这件事情时说,该谈的其实都已谈过,为什么要叫住胡琏,连自己都百思不得其解,只能说是命运的安排。

戴安澜蒋介石、毛泽东为他写悼词

与老资格的第一期、群星荟萃的第四期相比,黄埔三期显得多少有些寂寥,不过,依然走出了不少震动一时的著名将领,比如戴安澜将军。

戴安澜是安徽无为县人,曾经就读南京安徽公学,深受陶行知先生的影响。1924年初,戴安澜响应时任广东粤军第四师团长的远方叔祖父戴端甫的号召,报考黄埔军校一期,却因身材瘦弱被淘汰。戴安澜只能退而求其次,先参加国民革命军,当了二等兵。在部队里,戴勤奋锻炼,身体情况很快好转。

1925年,戴安澜再次报考,终于考进黄埔军校第三期,被编在步兵队学习。

真正让戴安澜“扬名立万”的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率领中国远征军南征缅甸。1942年,抗日进入了最艰难的持久战阶段,中国广大军民正在为抗日付出最惨重的牺牲。当年2月,日军为了切断援华抗战物资的重要运输线滇缅公路,向缅甸大举进攻。应英国政府请求,中国国民政府派遣远征军3个军约10万人赴缅参战。其中,第五军戴安澜所率的200师表现最为突出。

1942年3月,戴安澜率200师参加东瓜保卫战,与日军第55师团正面交火,在敌众我寡,又失去空军支援的恶劣环境中,与日军苦战12天,歼敌5000余人,掩护了英军安全撤退。4月24日,戴率部克复棠吉,使东线战局的转危为安。5月18日,戴安澜在郎科地区指挥突围战斗中负重伤,26日下午5时40分在缅甸北部茅邦村殉国。

戴安澜殉国后,国共两党领袖均亲撰挽词。蒋介石的挽词是:“虎头食肉负雄姿,看万里长征,与敌周旋欣不忝;马革裹尸酹壮志,惜大勋未集,虚予期望痛何如?”毛泽东的挽诗是《海鸥将军千古》:“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

1956年,戴安澜被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追认为革命烈士,2009年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这可能是其中唯一一位国民党将领。

历史解密战史风云野史秘闻风云人物文史百科

吴禄贞一生是怎样的?吴禄贞一生都做过哪些事?

吴禄贞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家有薄田10亩,父亲为私塾老师。少年时,吴禄贞就读于父亲在武昌的梦泽书屋,他擅长诗文,对西学充...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