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6月18日,位于上海法租界亚尔培路(今陕西南路)的国民党中央研究院,一位身穿麂皮夹克和骑马裤的男子走出了大门,身后还跟着一位活泼可爱的少年。两人刚刚踏上停靠在中研院大门口的汽车,突然,意外发生了,几名持枪的歹徒从不同的方向冲过来,向着车内猛烈射击……
杨杏佛,名铨,1893年出生,江西清江人,早年曾在上海中国公学读书,并且加入了由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成立临时政府,杨杏佛追随孙中山到南京,在临时总统府秘书处工作。
孙中山的临时政府只持续了3个月,孙中山和袁世凯“南北议和”之后,南京临时政府就解散了,袁世凯表示愿意接收临时政府的所有官员,其中也包括杨杏佛,但他们都不愿意到袁世凯手下做事,于是就作为稽勋留学生,去美国留学。
稽勋留学生是中华民国的首批官派留学生,也是中国近代留学教育中比较特殊的一个群体,其成员多为原先追随孙中山打天下的革命党人,或者是对辛亥革命有功人士的子弟,他们由临时稽勋局以“酬勋”的名义派遣出国留学。这批留学生热心向学,多数成才,其中杨杏佛、宋子文、张竞生、任鸿隽、谭熙鸿、李四光等人更是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
在美留学期间,杨杏佛和一群怀抱着科学救国理想的留学青年一起,发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综合性科学团体——中国科学社,高高举起了科学的旗帜。他们还创办了《科学》月刊,这是中国第一个综合性科学刊物。1917年,《科学》月刊迁往上海,积极致力于“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起到重要作用,是直至20世纪40年代末中国最有影响的科学团体和科学刊物,对近代中国科学事业的推进功不可没。
蒋介石与宋美龄
在美留学期间,杨杏佛学习了西方先进的工商管理和金融管理等相关知识。学成归国后,杨杏佛来到武汉,在张之洞开办的汉阳铁厂担任成本会计科科长。其间,声势浩大的“五四”青年运动爆发了,上海等地纷纷相应。作为具有先进民主思想的热血青年,杨杏佛认为汉阳铁厂的工程师学会也应该有所表示,响应“五四”运动的号召。然而,令杨杏佛大失所望的是,响应者竟然寥寥无几。后来,他就到了南京的东南大学去教书。
在学生们的眼中,杨杏佛是一名学识渊博、崇尚民主思想的良师益友,备受信赖。然而,在校方领导的眼里,杨杏佛却是一个不安分的员工,他时常在校园里向学生们宣扬马克思主义,讲解资本论和剩余价值理论,一时间成为校方的心头隐患,校方几次企图将他解聘,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借口。后来学校想了一个办法,对学校进行改革,把整个工科都取消了,杨杏佛自然也就无法再教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