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科作为国父孙中山先生唯一的子嗣,他一生的表现被认为平庸无奇,因为没有什么大的政绩和学术可以名扬天下。他甚至被一些国民党元老拿来和蜀汉后主刘禅相提并论,称其为“扶不起的
阿斗”。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孙科,字建华,号哲生,1891年10月20日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是孙中山和其原配卢慕贞结婚六年后所生。1895年第一次广州起义失败后,孙科跟随祖母和母亲、妹妹,漂洋过海来到了美国檀香山,投奔伯父孙眉。孙科师从黄端祥学习古典国学,五年的学习为孙科打下了坚实的国学基础。
十岁的时候,孙科在伯父的帮助下进入西方学校学习。读中学的时候,远在万里之外的英国的父亲孙中山也不忘对儿子的教导,从英国寄了一套“人人文库”丛书给他,这套一百多册的英文文学书籍,都是名家所著的小说、剧本等。
孙中山在信中告诫儿子,要想使英文进步快,光靠学校的课本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阅读文学名著,久而久之,自然会进步。这些洋溢着浓浓父爱的谆谆教导,时至今日看来仍不过时。除此之外,孙科在中学毕业时,孙中山还亲自帮他挑选学校。
孙中山和孙科
崭露头角
1907年,孙科在檀香山加入了父亲缔造的组织同盟会。之后,孙科兼任了《自由新报》《大声周报》《少年中国农报》等革命报刊的编译工作。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孙科曾一度回国,协助父亲工作。
孙中山辞职后,孙科又来到了美国加州大学继续深造,主修文科,兼修理科。在美期间,孙科还与相爱了多年的表妹陈淑英修成正果,喜结连理。学习之余,孙科经常受邀讲述中国的革命问题,同时还经常为《民生报》编译俄国革命新闻,以及撰写国际问题的社论,在读者之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除此之外,孙科还经常参加社交活动。1914年,孙中山的战友黄兴访美期间,孙科承担了翻译工作。后来孙科回国,担任了广东省省长所辖下的广州市政厅厅长(其实就是相当于广州市长,但是当时不设市长)。
孙科能够被委以重任,不是靠他老子孙中山的光环,而且当时孙中山认为孙科还太年轻,不能委以重任,所以说孙科的任命更主要的是他的确具有一些别人所不具备的才能。不然肯定为人诟病,更会像时下的某些官二代那样,老子是儿子的通行证,儿子是老子的墓志铭。孙科主政期间,以雷厉风行著称。
在任期间,孙科组织审定了广州组织条例,“明定市政厅下设公安、工务、财政、教育、卫生、公用六局”,其中“公安”与“公用”两局名称为孙科首创,后来被沿用到各个地方,而“公安”一局名称更是沿用至今。不过当时“公安”所涵盖的范围比现在要广,囊括了警察、自卫、消防等。
后来广州市政体制改革,广州改为特别市,孙科担任首任市长。这一任命充分肯定了孙科之前在广州市政厅长任上所做的工作,也从侧面说明了孙科之所以被委以重任并非是靠孙中山的光环,而孙科也绝非无能之辈。孙科接任后,继续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致力于带领广州走向近代化。
最为难能可贵的是,孙科还致力于提高市民的素质,兴办各种学校,有时还亲自去上课。除此之外,他还邀请汪精卫、胡汉民等国民党名流来讲课。当孙中山的革命军出现经济困难时,还是孙科在广州为其筹集资金,予以大力支持,因而广州成为了国民政府的重要阵地。
孙科曾为筹集粮饷竭尽全力,然而有人却控告他贪污敛财,这种传言很快传遍了大街小巷。孙中山听说后焦虑不安,胡汉民劝慰孙中山道:“除非不做官,做官就免不了招致谤怨。若非哲生尽力,大本营每年的军需如何张罗?我看哲生对市府经管钱银,不会有问题,他市长任内连换了三次财政局长。”孙中山听了胡汉民的分析后,才稍稍释怀。
然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孙科亦是如此。1923年,孙科因为筹集军饷的问题遭到孙中山的责骂。孙科心中以为是胡汉民假借命令索钱,是在挑拨他与父亲的不和,一怒之下,孙科用手中的拐杖朝胡汉民打去,胡汉民躲了过去,却因手杖打到了玻璃上惊动了孙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