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泪斩马谡被传为千古美谈,认为这是诸葛亮执法无私、忍痛割爱的结果,堪为后世执政者楷模。其实诸葛亮大错特错,挥泪斩马谡不足为训,反给他和历史留下了遗憾。
诸葛亮不识马谡。
刘备白帝城托孤之时,曾经提示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在埂分难得又十分珍贵的弥留之际,将边远地区的小太守提出来特别叮咛,当然是考虑到二人之间的特殊关系,担心诸葛亮因亲近而任人失准。枭雄刘备有识人之明,基于长期的共事,对马谡做出了中肯评价。不可大用并不是不用,夺取益州时,马谡就以荆州从事的身份跟随刘备进入四川,不久,先后担任了绵竹和成都县令,后来又升迁为越隽太守。由独当一面到大步升迁,说明他确有才能。诸葛亮在同马谡的共事中,没有发现其致命弱点,这已同刘备在识人上有了差距;而在刘备指出后,“尚不以为然”,则差距甚远。由于认识的差距,诸葛亮主政期间,拔马谡出任参军,从此参与军国大事,并取得直接发言权,而且多次被单独召见,同诸葛亮“自昼至夜”地长谈,马谡一下子成为西蜀掌权人物中的核心之一(以上见《三国志·马谡传》)。
出师西南平定少数民族叛乱时,诸葛亮给了马谡以殊荣,他置大臣们送行队伍于不顾,将马谡单独召上自己的车辆,密谈了三十多里。马谡在车上建言:“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这个策略后来被诸葛亮采用,因之留下了七擒七纵的佳话。按说,马谡的意见不过是军事常识,略读过《孙子兵法》的人都能知道。奇怪的是,大兵已经出发了,诸葛亮才招部下商讨用兵方略,这同一生谨慎的作风极不一致,粗疏得令人不可思议。平心而论,马谡的军事方略虽是常识,然而对当时形势的分析却十分精当,他说:“南中恃其险远,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叛耳。今公方倾国北伐以事强贼(曹魏),彼知官势(西蜀)内虚,其叛亦速。若殄(杀)尽遗类以除后患,既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仓卒也。”(见《三国志·马谡传》注释《襄阳记》)由是观之,马谡虽存在言过其实的致命弱点,也还是不可多得的军事人才,因此陈寿说其传主曰:“才气过人。”马谡被刘备从荆州带到四川后,仅当过绵竹、成都县令和越隽太守,从未与闻过军事,更没有领兵作战的实践。应该说,这是个偏才,只具备宏观的战略知识,体察不到军事活动的细微之处,更没有亲临战事的心理锻炼。诸葛亮破格提拔马谡,不仅因是荆州籍,更因自己与马良的关系特殊,马谡自然是“小兄弟”。由于荆州籍高级将领经关羽荆州之败,刘备夷陵之败后已荡然无存,此时的军中主要用事者,都是涿州籍和益州籍,自己虽处于主帅地位,但使外籍将领甚不顺心,如魏延等,还常发泄不满的怨言。更重要的是,一旦要接受“十锡”登上皇帝的宝座,这些人可能成为反对者,而军权使这些人又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如果马谡任先锋成功,自然会取代魏延、吴壹等人在蜀军的地位,成为自己的“铁哥儿们”。所以建兴六年第一次出兵北伐时,置有实践经验的诸多将领不肯使用,置派遣魏延或吴懿的众将意见不肯采纳,将偏才当成全才,将参谋当成将帅,而“违众拔谡”,当魏将张合(音)赶往天水时,又派马谡率兵阻击。马谡到街亭之后,不顾王平连连规谏,竟指挥大军弃要道不守而“舍水上山”,还发出“举措烦扰”的军令(见《三国志·王平传》)。当曹魏军队抢夺街亭时,马谡守军陷于混乱,街亭轻而易举地被敌占领。箕谷一线的赵云、邓芝部,不仅遭到魏军主力的攻击,更由于防范疏忽而遭遇洪水,也被魏军打败了。列柳城高翔部虽然不曾犯有主观错误,然寡不敌众,终为郭淮所击溃。诸葛亮率领主力虽然在敌防守空虚的陇西稍有攻拔,但因街亭已失,“进无所据”而退回汉中。
有心栽花花不成。
由于诸葛亮在实行了宗派主义的用人标准,使西蜀因人口稀少而缺乏人才的窘迫就更为突出,一次,诸葛亮接待曹魏使臣时,偶然问起了石韬和徐庶两人,当得知分别出任典农校尉和御史中丞时,感慨万千地说道:“魏国的人才真多呀!”(原文为“魏殊多士邪”)!
左良玉是明朝将领,多次与农民起义军征战,到了后来他拥兵百万,成为南明朝廷最重要的倚仗。这位将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对于他...详情>>
亚美尼亚特种兵在武装部队情报局成立纪念仪式上,表演生吃活兔、头顶碎大石、刀扎肚皮、脚上点火……精彩与彪悍程度令人乍舌。相...详情>>
征方腊会老,梁山众将十去七八,战死者、病死者不在少数,那么作为梁山108将中,最为光彩照人的好汉鲁智深,他的归宿在何处呢?为...详情>>
北宋是一个重文轻武的朝代,文官的地位很高。在当时的京城开封,许多国家公务员追求享乐和奢侈的生活,娶小老婆和包“二奶”的国...详情>>
吴禄贞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家有薄田10亩,父亲为私塾老师。少年时,吴禄贞就读于父亲在武昌的梦泽书屋,他擅长诗文,对西学充...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