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历史茫茫的烽烟,走过世纪重重的云雾,一个婀娜的身影正缓缓向我走来,这是一个正当妙龄的女郎。她的身后,清丽的兰江在蜿蜒流淌,渐渐汇入了波涛滚滚的黄浦江,大江两岸一路芬芳,开满了洁白的兰花。那些兰花摇曳着,组成一行飘逸芬芳的字眼:郑苹如,浙江兰溪人,生于1917年……
从明星到特工
在别人眼里,郑家二小姐是个可爱的邻家女孩。她父亲郑钺当时担任上海市高等法院特区分院首席检察官,家住法租界吕班路万宜坊八十八号(今重庆南路二零五弄),邹韬奋、傅雷、丁玲、郑振铎都是她的邻居。
著名作家郑振铎这样描述记忆中的她:“身材适中,面型丰满,穿着华贵而不刺眼,一眼看去,就知道是一个有教养的纯情女孩,难得的中华女儿。”在上海滩时尚界眼中,郑苹如是一颗“明日之星”。1937年7月出版的《良友画报》第130期的封面女郎就是她,不过当时只称之为“郑女士”。当年刊物的编辑马国亮在晚年出版的回忆录中说:“直到好几年以后,我们才知道她是一个轰轰烈烈、献身抗日的爱国烈士。她的全名是郑苹如。”
在1937年秋季一次聚会上,老牌特工人员陈宝骅见到了郑苹如,立刻认出就是前不久《良友》封面上的美女。交谈后才发现她竟是郑钺的女儿,是上海法政学院的学生。望着这个怀有强烈爱国激情的大学生,想着她既有高官父亲,又有日本母亲,自身还拥有精通日语的条件,陈宝骅马上向郑提出,为了“更好地抗日,更好地报效国家”,邀请她“加入团体”,郑苹如欣然答应,就这样被发展成为中统特工组织成员。
郑苹如赤诚的爱国心来源于家教,她父亲郑钺字英伯,留学日本时就加入了同盟会。他郑重地告诫成为特工的女儿:“为了国家,什么都可以牺牲”。她母亲虽是日本人,却支持中国的抗日事业。
陈宝骅亲手发展的这名女特工身手果真不凡,很快就以半个日本人的身份和流畅的日语,融入了侵华日军驻沪各机关中上层交际圈,并得以自由出入诸多日军部门,获取了大量高端机密。其中最重要的,是
汪精卫叛国的信息。1938年8月和12月初,她二次获得汪“近日将有异动”的情报,都以急电向重庆报告,成为迄今所知预报汪精卫叛国第一人。
刺杀丁默邨
此后,她又接受了另一项重要任务:刺杀丁默邨。丁默邨是湖南人,早年参加中共,后叛变加入国民党,又以军统局处长的身份投靠汪精卫,成为汪伪特务组织的“一把手”,双手沾满抗日军民的鲜血。丁默邨的脑袋可不是那么轻易就能到手的,先前的暗杀行动都失败了。陈宝骅思考再三,决定抓住丁默邨好色的弱点,派
郑苹如用“美人计”除掉他。
于是郑苹如便装成涉世未深的少女,以“师生关系”在一次社交活动中与这位过去的中学校长邂逅,就此挂上了钩。郑适时地恃宠撒娇,逗得色鬼丁默邨神魂颠倒。
中统见时机成熟,便布置下手。安排郑苹如以购买皮大衣为由,把丁默邨诱杀在西伯利亚皮货店。
1939年12月21日,丁默邨邀郑苹如去沪西一朋友家吃饭,郑陪丁默邨直到傍晚。饭后两人同车,当汽车驶至戈登路(今江宁路)西伯利亚皮货店时,郑苹如突然提出要去买件皮大衣,并拉着丁默邨同她一起下车挑选。丁默邨的职业反应是:这并非预先约定的地点,停留绝不能超过半小时。正当郑挑选皮衣时,丁默邨突然发现玻璃橱窗外有两个人在向他打量,顿时心中起疑,便从大衣袋里摸出一沓钞票给郑说:“你自己挑吧,我先走了。”然后转身向外跑去。此时正在店外伺机下手的中统特务没料到丁默邨会突然冲出来,因此措手不及,竟让他冲过了马路。丁的司机见他狂奔而出时就已开好车门发动引擎。等枪声响时,丁已关上了车门,子弹只打在防弹车门上,丁毫发无伤地逃脱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