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四大美女民国时期最负盛名的四个美女

民国时期,美女如云,从银幕前的电影明星、帷幕后的戏剧名旦以及交际场上的胭脂女郎便可略知一二。当然,饱读诗书、深受西方文化熏陶的才女也是比比皆是。不难看出,从民国时期开始,女性在社会舞台上逐渐活跃,大众评选的电影皇后、金嗓子宛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

众多美女当中,“校园皇后”陆小曼、才气与美貌并重的林徽因、有“金嗓子”之称的周璇和“默片影星”阮玲玉夺得“民国四大美女”的美称。才情与美貌并存的她们,在民国时期留下一段段佳话,成为后世人景仰的对象。

陆小曼

人物生平

1903年11月7日,出生于上海市孔家弄。

1909年,随母亲赴北京依父度日。

1910年,就读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1918年,入北京圣心学堂读书。同年,陆定专门为她请了一位英国女教师教授英文。

1920年,被北洋政府外交总长顾维钧聘用兼职担任外交翻译,逐渐名闻北京社交界。

1922年,离开圣心学堂,与王赓结婚。

1924年,出演《春香闹学》,结识徐志摩,并与之恋爱;年底翻译意大利戏剧《海市蜃楼》。

1925年,年初与徐志摩进入热恋。8月拜刘海粟为师学画。年底与王赓离婚。离婚时陆小曼年仅23岁。

1926年8月14日,与徐志摩订婚;10月与徐志摩结婚。

1926年10月(农历九月九日),新婚后的陆小曼 依公公之命随徐志摩离开北京南下。

1927年,徐志摩夫妇从北京回到上海不久,就与翁瑞午相识。

1928年,7月与徐志摩合著的《卞昆冈》发行。同年夏,与徐志摩、叶恭绰共游西湖。

1929年,参与中国女子书画会的成立筹备工作;5月接待泰戈尔;6月与翁瑞午等人游“西湖博览会”。

1931年11月19日,丈夫徐志摩因飞机失事罹难去世。12月,陆小曼应邵洵美相邀,为徐志摩遗作《云游》作序。

1933年,整理徐志摩写的《眉轩琐语》,在《时代画报》第三卷第六期上发表,后来《眉轩琐语》收在陆小曼1947年所编的《志摩日记》里。

1934年,在第38期《论语》刊上初次对《爱眉小扎》作序。

1936年,经良友图书公司出版图书《爱眉小扎》。同年,加入中国女子书画会。

1941年,在上海大新公司开个人画展。

1943年2月,在桂林良友复兴图书公司出版再次为《爱眉小扎》作序。

1947年3月,由晨光图书出版公司出版陆小曼后整理的徐志摩1918年的《西湖记》,1926年至1927年《眉轩琐语》,以及同志摩亲笔题名的《一本没有颜色的书》,和已出的《爱眉小扎》和《小曼日记》,共五个部分,总题为《志摩日记》 。

1956年,4月受到陈毅市长的关怀,被安排为上海文史馆馆员。同年,入农工民主党,担任上海徐汇区支部委员。

1958年,成为上海中国画院专业画师,并参加上海美术家协会。

1959年,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 同年,被全国美协评为“三八红旗手”。 

1965年,4月3日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

个人生活

与王赓

1922年,19岁的陆小曼离开学校,奉父母之命与王庚结婚。但在这桩婚事她完全是被动的。当蜜月的激动渐趋平静后,她渐渐发觉自己并不快乐,结婚第三年,王赓被任命哈尔滨警察局局长,王赓要小曼随同前往,陆小曼就到哈尔滨住了一段时间。但是陆小曼在哈尔滨住不习惯,不多时,与王赓两地分居,因此与丈夫在感情上更加淡漠了。 

由于王赓专注于工作和前途,陆小曼想去玩时,他就说:“我没空,叫志摩陪你玩吧。””王赓根本就不会想到这样处理会产生婚姻危机。就这样,徐志摩与陆小曼在王赓首肯的大好形势下一起玩耍。朝夕相处,日久生情。王赓调任哈尔滨警察局长后,徐志摩与小曼接触机会更多,使他们感情越陷越深。可是,我们相识在不该相识的时候。”陆小曼陷入无限的伤感。

不久,陆小曼和王赓又发生了一次大的争执。陆小曼在众人面前,受到王赓的辱骂,声称今后再不回王家,陆定听后此事也非常气愤,表示支持女儿的行动。最终1925年与王赓离婚。1926年与徐志摩结婚。 

然而她和徐志摩的再婚遭受到两方面的强大压力。一是陆小曼母亲的反对。二是与王赓签离婚协议。事后吴曼华十分生气。当时要办成这两件事都有相当的难度,但胡适最终都办妥了。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是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的一个富绅,他认为儿子离婚已是大逆不道,再娶一个有夫之妇更是有辱门风。过后不久,徐志摩只得亲自南下,跟父亲商量自己的第二次婚姻大事。

徐申如说,徐志摩要再婚,必须征得张幼仪的同意。然而妻子张幼仪答应之后,其父徐申如还是不肯痛快地答应,经胡适、刘海粟等人出面周旋,徐申如最后勉强答应,徐志摩也同时应允父亲三个条件。

婚礼上证婚人是梁启超,梁启超对徐、陆二人进行了训斥。梁启超的“证婚词”虽然有名,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徐志摩这个学生的关心和爱护。但很明显,梁启超是带有私心的,对徐、陆也不公平。梁启超在婚礼上大骂新人,至少对这对新人是不吉利的,赵清阁就在文章中表达了强烈的不满:为了争取有力的支持,他们请了维新派名流梁启超老夫子作他们的证婚人。原想借助着块盾牌抗衡一下封建势力,不期梁启超夫子也是一个以封建反封建的权威人物,他假惺惺同情徐志摩陆小曼的结缡,而又在大喜之日当众批评了他们的反封建行经,使得两位新人一时啼笑皆非,只好委屈地承受了批评。 

与徐志摩

徐志摩遇难之后,陆小曼此时究竟悲伤到什么程度,连郁达夫都觉得难以描写,陆小曼清醒后,便坚持要去山东党家庄接志摩的遗体,被朋友们和家里人死命劝住了。最后决定派徐志摩的儿子徐积锴(张幼仪所生)去山东接回。

徐志摩的遗体从济南运回上海后,陆小曼见到了现场唯一的一件遗物———一幅山水画长卷。这幅画是陆小曼于1931年春创作的,堪称陆小曼早期的代表作,更为珍贵的是它的题跋,徐志摩把这张手卷随带在身,是准备到北京再请人加题,只因手卷放在铁箧中,故物未殉人。陆小曼看着这张画卷,想到徐志摩的种种好处,自此,她一直珍藏着这幅画。 

徐志摩死后,陆小曼不再出去交际。她默默忍受着外界对她的批评和指责。正如她在致志摩挽联中说;“多少前尘成噩梦,五载哀欢,匆匆永诀,天道复奚论,欲死未能因母老;万千别恨向谁言,一身愁病,渺渺离魂,人间应不久,遗文编就答君心。”她怀念志摩,致力于整理出版徐志摩的遗作,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其中的苦辣酸甜一言难尽。徐志摩与陆小曼的婚姻是冲破封建束缚的自由结合,其间虽也曾彼此伤害,但也深深相爱。 

与翁瑞午

据陈定山《春申旧闻》载:“陆小曼体弱,连唱两天戏便旧病复发,得了昏厥症。翁瑞午有一手推拿绝技,是丁凤山的嫡传,他为陆小曼推拿,真是手到病除。于是,翁和陆之间常有罗襦半解、妙手抚摩的机会。”陆小曼在翁瑞午给她推拿治病的时候曾问他:“瑞午,你给我按摩确实有效,但你总不能时时刻刻在我身边啊,你不在的时候万一我发病的话,有什么办法呢?”翁瑞午想了一下,对陆小曼说:“有是有办法的,但这个办法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不到万不得已是不好采用的。”陆小曼连问是什么办法,翁瑞午就说:“吸鸦片。”陆小曼一听是这个馊主意,就大骂瑞午害人。但是,后来看到翁瑞午一直在吸,而且很有味道,自己又老是犯病,一时控制不住,慢慢地吸上了。她自己也知道这是一个坏习惯,可一旦上瘾,就无法控制自己了。她和翁瑞午两人,常常一起在客厅里的烟榻上隔灯并枕,吞云吐雾。

尽管陆小曼对徐志摩的感情是深厚的,但她仍旧离不开翁瑞午,离不开阿芙蓉。徐志摩死后,她为了麻醉自己,更难以摆脱鸦片的习好,为此,她还坐过一夜班房。

陆小曼在徐志摩死后,与翁瑞午同居是事实。在上海中国画院保存着陆小曼刚进院时写的一份“履历”,里面有这样的词句:我廿九岁时志摩飞机遇害,我就一直生病。到1938年卅五岁时与翁瑞午同居。翁瑞午在1955年犯了错误,生严重的肺病,一直到现在还是要吐血,医药费是很高的,还多了一个小孩子的开支。我又时常多病,所以我们的经济一直困难。翁瑞午虽有女儿给他一点钱,也不是经常的。我在1956年之前一直没有出去做过事情,在家看书,也不出门,直到进了文史馆。这样一来,时间和事实都已很明确,陆小曼因此受到外界的强烈指责。翁瑞午对她仍是一往情深,只要小曼开心,他什么都能替她办。

尽管陆小曼说她对翁瑞午“只有感情,没有爱情”,但她对待感情,也是认真而坚强的,决不三心二意。当时许多朋友不赞成她和翁瑞午的这种关系,要她与翁断交。胡适便是其中最主要的一个。他向陆小曼提出,只要她与翁瑞午断交,以后一切由他负全责。陆小曼委婉地拒绝了他的要求,她当时对人说:“瑞午虽贫困已极,但始终照顾得无微不至,廿多年了,吾何能把他逐走呢?”陆小曼与翁瑞午一起“生活”了二十多年,有一些感情,但也有烦恼。因为翁瑞午没有抛弃发妻,就得两头照顾。


  

陆小曼陆小曼画作

主要作品

文学作品

泰戈尔在我家

散文

1940年8月

《爱眉小扎》序三

散文

1942年12月15日

灰色的生活

散文

1945年7月

我的照片

散文

1946年4月21

《志摩日记 序》

散文

1947年2月

牡丹与绿叶

散文

1947年6月

遗文编就答君心

散文

1957年2月

《徐志摩诗选 序》

散文

1957年

关于王赓

散文

1962年9月

 

小曼日记(稿本)

日记

1925年3月——1926年3月

泰戈尔短篇小说集

译作

1956年左右

艾格尼丝 格雷

译作

1956年左右

书画作品

曼庐写花,叔崖补成

不详,山水册页

 

黄山烟云

1958年,山水条幅

署小曼画

无题

壬寅夏日,山水扇面

署陆小曼画于曼庐

曾见浙江黄山本背拟其意

不详,山水条幅

署小曼

垂杨依岸水……

不详,山水册页

 

泉声咽危石……

不详,山水册页

署小曼

雪满山中高士卧……

不详,山水册页

 

捉得松为柄……

不详,山水册页

署蛮姑小曼

野渡人舟自横

不详,山水册页

 

桃花流水杳然去……

不详,山水册页

 

“陆小曼是一位曾振动20世纪20年代中国文艺界的普罗米修斯。”(郁达夫评) 人物评价

“陆小曼是一道不可不看的风景。”(胡适评) 

“她一双眼睛也在说话,睛光里荡起,心泉的秘密。”(徐志摩评) 

后世纪念

1988年,由陆小曼的堂侄——台湾的陆宗出资,和陆小曼的另一个堂侄陆宗麒以及和陆小曼晚年密切来往的堂侄女陆宗麟一起,在苏州东山华侨公墓建造了纪念墓,墓碑上书“先姑母陆小曼纪念墓”,墓上还有一张陆小曼年轻时的相片。 

查看更多>>

周璇

早年经历

1920年,周璇出生于常州一户姓苏的人家,她的原名是苏璞,璞乃未琢之玉,取其天然、纯真之意。周璇家中有兄弟姐妹八人,她排行老二,故乳名为义官。1923年,周璇被抽大烟的舅舅顾仕佳偷偷拐骗到了金坛县的王家,并且改名为王小红。王家夫妇离异后,周璇又被送给了上海的一家周姓人家,并更名为周小红。

1928年,周家家境日益贫困,周璇的养母被迫去帮佣度日,而吸食鸦片的养父则要把周璇卖去妓院当妓女,幸亏养母及时搭救,才免去周璇一场更大的灾难。周璇自幼爱听人家唱歌,也常常跟着别人哼唱歌曲。在学校里,她的唱歌成绩也总是第一名。

演艺经历

出道初期

1931年,周璇加入了黎锦晖创办的明月歌舞团。1932年,她在歌舞剧《特别快车》中担任主演,舞而由她演唱的歌曲《特别快车》则被灌制成唱片在电台播放,周璇从此开始在歌坛崭露头角;同年,她还参演了救国进步歌剧《野玫瑰》,终场时她演唱了歌剧的主题曲《民族之光》,其中一句歌词“与敌人周旋于沙场之上”得到了众人的赞赏,于是黎锦晖提议她改名为周璇。 

成名时期

1934年初,在严华的推荐下,周璇进入了新华歌剧社。在参加了新华歌剧社组织的多场演出后,周璇开始受到外界的关注,上海的“友联”、“新新”、“青鸟”等电台也常邀请她去播唱,百代和胜利唱片公司还把她演唱的《五月的风》、《叮咛》等多首歌曲灌制成了唱片。这几首歌曲通过电台的播放和唱片的销售,受到了大众的欢迎。同年,周璇在上海各电台联合举办的歌星比赛中名列第二,并由此获得了“金嗓子”的称号 ;此外她还与龚秋霞、白光、李香兰、姚莉、白虹、吴莺音并称上海七大歌星。

1935年,她演唱的上海民歌《龙华的桃花》被灌制成唱片,并且在电台播放;5月,经哥哥周履安介绍,周璇受聘于上海艺华影业公司,并拍摄了她的第一部电影《风云儿女》,尽管周璇在这部影片中只扮演了一个普通的角色,但却给她步入影坛提供了一个契机;同年,她还出演了电影《美人恩》。

1936年,周璇进入艺华影业公司;1月,她在电影《花烛之夜》中出任第二女主角;6月,主演电影《化身姑娘》,这是她拍摄的唯一一部无声黑白故事片;9月,新华影业公司特邀她在电影《狂欢之夜》中扮演一位县长的千金;10月,在黑白喜剧故事片《喜临门》中担任女主角,片中她饰演的新娘被一个恶少劫持,在几经风险后终于脱离虎口;11月,周璇与关宏达共同主演黑白故事片《百宝图》,饰演一个强盗首领的女儿。

高产时期

1937年2月,主演黑白故事片《满园春色》,饰演一位因为爱情而引起种种误会的天真少女 ;之后她主演了中国第一部广告歌舞片《三星伴月》,当周璇扮演的电台歌星王秀文和情人分手时,她演唱了该片的插曲《何日君再来》,歌曲经电影放映和灌制唱片发行后被广泛传播;之后,她与赵丹共同主演反映社会底层小人物命运的电影《马路天使》,饰演在旧社会受尽侮辱和损害,但是对前途抱有美好理想的歌女小红,并且演唱了影片的两首插曲《天涯歌女》以及《四季歌》;《马路天使》上映后,受到广泛好评,该片不仅成为周璇的经典代表作,亦获得了第12届菲格拉达福兹国际电影节评委奖以及中国电影世纪奖优秀影片奖,而上海百代唱片公司也特约周璇将《四季歌》和《天涯歌女》灌制成唱片出版发行;之后周璇随严华远赴香港、菲律宾等地举行巡回演出;同年,她参加了话剧《保卫芦沟桥》的演出,之后随上海剧艺社赴菲律宾宣传抗日救亡。

1938年夏天,从东南亚巡回演唱归来的周璇参加了上海“爵士合唱团”,并且在上海各家电台间播音演唱;之后,签约上海国华影业公司。1939年初,周璇主演了国华公司投资拍摄的第一部古装戏《孟姜女》,并为电影演唱插曲《百花歌》;这部影片开创了中国古装歌唱故事片的先河,并且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绩;6月,她又与舒适、凤凰共同主演了古装歌唱片《李三娘》,并演唱了影片的两首插曲《梦断关山》和《春风秋雨》;9月,担任黑白故事片《新地狱》的女主角;11月,她主演了黑白故事片《七重天》,并为该片演唱了《难民哥》、《送君》等四首插曲;同年推出唱片《孟姜女》。

1940年2月,她与舒适再度合作,主演了古装歌唱片《董小宛》,饰演才貌双全的秦淮名妓董小宛,该片插曲《董小宛》和《飘渺歌》由周璇演唱;6月,主演爱情喜剧电影《三笑》,饰演外表美丽的秋香,并为影片演唱了《三笑》、《点秋香》等四首插曲;8月,与舒适合作主演根据古典小说《华丽缘》改变的电影《孟丽君》;9月,主演古装黑白故事片《苏三艳史》,并演唱了《灯花开》、《长相思》等四首插曲;12月,由周璇主演的黑白古装故事片《西厢记》放映,周璇在这部影片里饰演聪明伶俐的崔莺莺,并为该片演唱了《月圆花好》、《拷红》等5首插曲;之后主演歌舞片《天涯歌女》,扮演了一个为了求生,不得不卖唱的歌女;同年发行唱片《三笑》。

1941年4月,主演黑白古装故事片《梅妃》,饰演受到唐明皇贬斥的梅妃,并演唱了电影的插曲《梅妃曲》;7月,与韩非合作主演根据张恨水小说改编的黑白故事片《夜深沉》,片中她饰演的卖唱姑娘月容是一个悲剧人物 ;10月,与白云、尤光照共同主演宣传抗日的黑白故事片《解语花》,饰演一位敢于追求爱情的少女,周璇还在片中演唱了《解语花》、《乡村四月闲人少》等四首歌曲;之后主演爱情电影《恼人春色》 ,片中插曲《钟山春》仍由周璇演唱;同年《上海日报》电影专刊开展了一场“电影皇后”评选,经过各界人士的投票,周璇被推选为“电影皇后”;但周璇认为荣誉过高并不是好事,因此她在上海另外一家报纸上刊登了一则启事,婉拒了“电影皇后”的头衔。

1942年3月,周璇在黑白故事片《梦断关山》中扮演了一位大户人家的小姐,这是周璇为国华影业公司拍摄的最后一部电影,拍完这部电影以后,周璇便和国华公司中断了合约;由于1942年正值敌伪时期,因此周璇对外宣称退休,暂时退出演艺圈。1943年9月,在卜万苍的一再邀请下,周璇重返银幕;同年她加入中华电影联合股份有限公司,并主演了电影《渔家女》,片中周璇饰演的渔家女周琼珠在危难时受到美专学生崔时俊的救助,两人因此一见钟情,该片在大光明电影院连续放映时受到观众的欢迎,而由周璇演唱的影片插曲《渔家女》也在上海流行。

1944年,周璇主演的歌舞片《鸾凤和鸣》上映,她主唱了《红歌女》、《讨厌的早晨》等7首电影插曲,其中的代表作《讨厌的早晨》显示了周璇另一种风格的演唱;6月,她与袁美云、王丹凤、欧阳莎菲共同主演古装电影《红楼梦》,周璇在影片里扮演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影片的插曲《葬花词》和《悲秋》均由周璇演唱,该片在上海上映后不仅受到欢迎,还成为第一部被介绍到日本的中国电影。

1945年3月,主演黑白故事片《凤凰于飞》,饰演喜爱唱歌的吴淑贞,并演唱了《笑的赞美》、《慈母心》等11首插曲;5月,周璇在上海金都大戏院举行了三场独唱音乐会,演唱了被誉为“银海三部曲”的《渔家女》、《鸾凤和鸣》、《凤凰于飞》。

远赴香港

1946年冬天,周璇应香港大中华影业公司老板蒋伯英的邀请,搭乘飞机抵达香港。1947年1月,周璇首次在香港银幕上出现,她和舒适、白沉等合作主演了黑白故事片《长相思》,饰演歌女顾湘梅 ;并且演唱了《花样的年华》、《夜上海》等电影插曲,其中《夜上海》在推出后在华人社会广为流传,这首歌曲也成为周璇的代表作品之一;2月,在黑白故事片《各有千秋》中,周璇和龚秋霞联手演绎了两个挣扎在香港底层的女青年 ;在该片放映的同时,百代唱片公司还把周璇在片中演唱的插曲灌制成唱片;唱片在发行后不仅受到欢迎,还在销售榜上位居榜首;同年,她还主演了电影《忆江南》,片中周璇一人分饰善良质朴的农村姑娘谢黛娥以及娇惯泼辣的香港小姐黄玫瑰两个角色;之后她主演了喜剧黑白故事片《花外流莺》,并演唱了《高岗上》、《晚安曲》等插曲。

1948年,香港大中华影业公司为周璇量身定制了黑白故事片《歌女之歌》,周璇在片中饰演夜总会歌女朱兰,并为影片演唱了《爱神的箭》、《知音何处觅》等5首插曲;同年与舒适共同主演古装故事片《清宫秘史》,饰演命运多舛的珍妃,这部影片不仅是周璇的电影代表作之一,还为她在国际上赢得了注目。1949年,她主演了喜剧故事片《彩虹曲》,这部电影也是周璇拍摄的第一部彩色故事片。

返回上海

1950年,周璇从香港返回上海。1951年4月,周璇应大光明影业公司的邀请担任了电影《和平鸽》的女主角,但是影片拍摄期间她因突发精神病而被送入上海虹桥疗养院。1957年7月,她因为急性的脑部感染而入院治疗;9月22日,周璇因脑炎在上海去世。

个人生活

家庭生活

周璇的养母是叶凤珠。周璇在成名后,仍长期与养母生活在一起。1949年中国解放后,周璇仍然和养母一起居住在华山路上的枕流公寓里。1952年,在周璇受到唐棣欺诈的时候,她的养母叶凤珠向静安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起诉了唐棣的不法行为。

周璇的生父苏调夫毕业于金陵大学,先后做过牧师和教师。生母亲顾美珍毕业于金陵女子大学,是一位护士,新中国解放前参加过革命,解放后在国务院卫生处担任护士长。由于周璇幼年时就与生父、生母失散,生母顾美珍为了寻找周璇,多次赴上海认亲。1957年夏天,当顾美珍从报刊上得知周璇患病住院,她就办了提前退休的手续,并来到上海认亲。上影厂为顾美珍和周璇安排了一场特殊的母女相会,由于担心大喜大悲会刺激患精神病的周璇,因此顾美珍没有对周璇说穿她的身世。

感情生活

1936年的秋天,周璇和作曲家严华正式订婚。1938年7月10日,周璇和严华在北平春园饭店举行了婚礼。周璇与严华的婚姻只维持了三年,因为绯闻双方都怀疑对方有了外遇,几番吵闹后周璇甚至离家出走。1941年,周璇与严华离婚。

与严华离婚后,周璇再也没有结过婚。周璇第二段公开的恋情是与绸布商人朱怀德的同居。有一种说法是朱怀德以甜言蜜语欺骗了周璇,骗取了周璇的感情和部分财产。1950年,带着身孕的周璇回到上海后,便在报纸上发表声明,和朱怀德脱离同居关系;年底,周璇的大儿子周民出生。

周璇第三位公开的恋人是从事美工工作的唐棣。1952年5月,周璇准备与美术教师唐棣结婚,唐棣却被静安区人民法院以诈骗与诱奸的罪名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同年周璇的二儿子周伟出生。


查看更多>>

林徽因

人物生平

家庭背景

林徽因的祖父是林孝恂,进士出身,历官浙江金华、孝丰等地。父林长民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擅诗文,工书法,曾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等职;叔叔林觉民。

早年经历

1904年6月出生于浙江杭州,随祖父母居住;5岁,由大姑母林泽民授课发蒙;8岁,移居上海,入虹口爱国小学学习。

1916年,因父在北洋政府任职,举家迁往北京,就读于英国教会办的北京培华女中。

1920年4月,随父游历欧洲,在伦敦受到房东女建筑师影响,立下了攻读建筑学的志向。在此期间,她还结识了父亲的弟子诗人徐志摩,对新诗产生浓厚兴趣。

1921年,随父回国,仍到培华女中续学。

1923年,徐志摩、胡适等人在北京成立新月社,林徽因常常参加新月社举办的文艺活动,曾登台演出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剧《齐德拉》,饰演主角齐德拉公主,台词全用英语。她流利的英语和俊秀的扮相,在文艺界留下深刻印象。

1924年6月,林徽因和梁启超长子梁思成同时赴美攻读建筑学。

1924年9月,两人一起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学习,均从三年级课程读起。梁思成在美术学院建筑系,因建筑系不收女生,林徽因即注册在美术系,林徽因注册的英文名字是Lin Phyllis Whei-Yin。 但是她仍选修了建筑系的主要课程,实现了自己的志愿。

1927年夏,从美术学院毕业后,又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学习舞台美术设计半年。

1928年春,她同梁思成结婚。

1928年8月,夫妻偕同回国,一起受聘于东北大学建筑系。林徽因在到职前先回福州探亲,曾应福州师范学校和英华中学之请,作《建筑与文学》和《园林建筑艺术》的演讲。又为其叔林天民设计福州东街文艺剧场。翌年,到东北大学讲授《雕饰史》和专业英语。 

古建考察

从1930年到1945年,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二人共同走了中国的15个省,190多个县,考察测绘了2738处古建筑物,很多古建筑就是通过他们的考察得到了世界、全国的认识,从此加以保护。比如像河北赵州大石桥、山西的应县木塔、五台山佛光寺等。也正是由于在山西的数次古建筑考察,使梁思成破解了中国古建筑结构的奥秘,完成了对《营造法式》这部“天书”的解读。

1931年,林徽因受聘于北平中国营造学社。次年,为北平大学设计地质馆和灰楼学生宿舍。在此后数年中,她多次深入晋、冀、鲁、豫、浙各省,实地调查勘测了数十处古代建筑,单独或与梁思成合作发表了《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平郊建筑杂录》《晋汾古建筑调查纪略》等有关建筑的论文和调查报告,还为署名梁思成的《清式营造则例》一书写了绪论。这是一本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必读的重要工具书。 

文学创作

林徽因在从事建筑科学研究之余,也开始从事文学创作。1931年4月,她的第一首诗《谁爱这不息的变幻》以“徽音”为笔名,发表于《诗刊》第二期。以后几年中,又在《诗刊》《新月》《北斗》、天津《大公报》《文学杂志》等,先后发表了几十篇作品。大部分是诗歌,也有散文、小说、戏剧和文学评论。她的诗多数是以个人情绪的起伏和波澜为主题,探索生活和爱的哲理。诗句委婉柔丽,韵律自然,受到文学界和广大读者的赞赏,奠定了她作为诗人的地位。当时,她曾被聘为北平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讲授《英国文学》课程,负责编辑《大公报·文艺丛刊·小说选》,还担任《文学杂志》的编委。她经常参加北平文学界读诗会等活动。1936年,平津各大学及文化界发表《平津文化界对时局宣言》,向国民政府提出抗日救亡的八项要求,林徽因是文艺界的发起人之一。 

流亡时期

1937年夏,她在山西五台山地区发现中国最古老的一座木结构建筑--建于唐代的佛光寺大殿。正当她要进行深入研究时,“七七事变”爆发,她被迫中断野外调查工作,不久,北平沦陷,全家辗转逃难到昆明。次年,她为云南大学设计了具有民族风格的女生宿舍。

1940年,她随梁思成的工作单位中央研究院迁到四川宜宾附近的李庄,住在低矮破旧的农舍里。

颠沛流离的生活和艰苦的物质条件,使她肺病复发。在病榻上,她通读了廿四史中有关建筑的部分,为写《中国建筑史》搜集资料,经常工作到深夜。这个时期,她的文学作品不多,在她若干诗稿中,迷惘、惆怅、苍凉、沉郁已代替了战前那恬静、飘逸、清丽、婉约的格调。诗中时时流露出了关怀祖国前途、命运的情愫。 

最后岁月

抗战胜利后,林徽因全家于1946年8月回到北平。不久,她为清华大学设计教师住宅,并接受校外的设计任务。

1948年5月,她在《文学杂志》发表了《病中杂诗》9首。同年底,清华大学所在的北平郊区解放,解放军包围古都北平。林徽因夫妇想到城内无数巍峨壮观、雕梁画栋的古建筑也许将毁于战火,忧心如焚,寝食不安。

1949年初,两位解放军的突然到访,表现出的对重要文物古迹的保护态度,让他们消除了对共产党的疑虑,并应解放军请求,编写了《全国文物古建筑目录》。此书后来演变成为《全国文物保护目录》。是年,林徽因还被聘为清华大学建筑系一级教授。

1950年林徽因被特邀参加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并被任命为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委员兼工程师,提出修建“城墙公园”设想。

1951年,47岁的林徽因为挽救濒于停业的景泰蓝传统工艺,抱病与高庄、莫宗江、常莎娜、钱美华、孙君莲深入工厂做调查研究,并设计了一批具有民族风格的新颖图案,为“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苏联文化代表团”献上一批礼品,深受与会人员欢迎。

1952年,梁思成、刘开渠主持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林徽因被任命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建筑委员会委员,抱病参加设计工作,与助手关肇邺一起,经过认真推敲,反复研究,终于完成了须弥座的图案设计。

1952年5月,为迎接即将到来的建设高潮,林徽因、梁思成翻译了《苏联卫国战争被毁地区之重建》一书,并由上海龙门书局印行,为国家建设提供了借鉴。应《新观察》杂志之约,撰写了《中山堂》《北海公园》《天坛》《颐和园》《雍和宫》《故宫》等一组介绍中国古建筑的文章。

1953年10月,林徽因当选为建筑学会理事;并任《建筑学报》编委。被邀参加第二届全国文代会。

1954年6月,选为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20世纪50年代,梁思成因提倡新建筑用作大屋顶等传统形式和保护北京古城而多次遭到批判。

1953年5月,北京市开始酝酿拆除牌楼,对古建筑的大规模拆除开始在这个城市蔓延。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担起了解释拆除工作的任务,为了挽救四朝古都仅存的完整牌楼街不因政治因素而毁于一旦,林徽因的丈夫,中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与吴晗发生了激烈的争论。由于吴晗的言论,梁思成被气得当场失声痛哭。其后不久,在文化部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局长郑振铎邀请文物界知名人士在欧美同学会聚餐会上,林徽因与吴晗也发生了一次面对面的冲突。随后,林徽因的病情急剧恶化,最后拒绝吃药救治。

1955年4月1日6时20分,林徽因病逝于同仁医院,享年51岁。林徽因治丧委员会由张奚若、周培源、钱端升、钱伟长、金岳霖等13人组成。4月3日,林徽因追悼会在北京市金鱼胡同贤良寺举行。去世后,她的遗体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墓碑下方有一块刻著秀丽花圈的汉白玉。这原来是为天安门前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雕饰试刻的一个样品,人民把它作为一篇独特的无字墓志铭,奉献给它的创作者林徽因。   

感情经历

与徐志摩

1921年,16岁的林徽因游历欧洲,在英伦期间,结识了当时正在英国留学的徐志摩。当时徐志摩已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林徽因被徐志摩渊博的知识,风雅的谈吐、英俊的外貌所吸引。而徐志摩也被林徽因出众的才华与美丽所吸引,对她评价甚高,为林徽因写过很多情诗。两人也都是以书信来往。在后来的《猛虎集序》(1931年)中有提到,他在二十四岁以前,与诗“完全没有相干”,是与林徽因的相遇,激发了他的新诗创作。同年3月与发妻张幼仪提出离婚。

之后,他们一起组织新月社活动,一起演戏,并常有书信来往。1924年泰戈尔访华期间,徐志摩和林徽因共同担任翻译,之后徐志摩陪同泰戈尔去了日本,林徽因和梁思成到了宾夕法尼亚大学,当徐志摩与林徽因再次见面的时候,已是四年之后。这期间,林徽因已嫁给梁思成。徐后经人介绍认识了已嫁做人妇的陆小曼很快两人就相恋了,陆小曼为了徐也跟丈夫王赓离婚了。1931年11月19日准备参加林徽因演讲会的徐志摩遭遇坠机事故遇难。

徐志摩对林徽因的影响也很大。他是林徽因文学道路上的引路人。多年以后,林徽因也曾对自己的儿女说:“徐志摩当初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而事实上我并不是那样的人。” 

与梁思成

1924年6月,林徽因和梁思成在梁启超的安排下,同时赴美攻读建筑学。林徽因和梁思成的结合在当时可以说是新旧相兼,郎才女貌,门第相当。他们在婚前既笃于西方式的爱情生活,又遵从父母之命所结的秦晋之好。又因林长民是段祺瑞内阁中的司法总长,梁启超做过熊希龄内阁的司法总长、段祺瑞内阁的财政总长,所以说是门当户对。

新婚之夜,梁思成问她:“这个问题我只问一遍,以后再也不提,为什么你选择的人是我?”林徽因说:“这个问题我要用一生来回答,准备好听我回答了吗?”

1928年,林徽因与梁思成在渥太华梁思成姐夫任总领事的中国总领事馆举行婚礼。婚后梁对林呵护倍至,夫妻二人致力于他们所热爱的建筑事业,林徽因不仅具有诗人的美感与想象力,也具有科学家的细致和踏实精神,他们在山西对古建筑所做的调查和实测工作,不仅对科学研究贡献巨大,也使山西众多埋没在荒野的国宝级的古代建筑开始走向世界,为世人所知。 

与金岳霖

金岳霖,哲学家,逻辑学家。1914年毕业于清华学校,后留学美国、英国,又游学欧洲诸国,回国后主要执教于清华和北大。他终生未娶。一直恋着林徽因。

林徽因、梁思成夫妇家里几乎每周都有沙龙聚会,金岳霖始终是梁家沙龙座上常客。他们文化背景相同,志趣相投,交情也深,长期以来,一直是毗邻而居。金岳霖对林徽因人品才华赞羡至极,十分呵护;林徽因对他亦十分钦佩敬爱,他们之间的心灵沟通可谓非同一般。甚至梁思成林徽因吵架,也是找理性冷静的金岳霖仲裁。金岳霖自始至终都以最高的理智驾驭自己的感情,爱了林徽因一生。

五十年代后期,林徽因已经去世,追悼会上,他为她写“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的著名挽联。 

人物贡献

建筑

东北大学校徽设计

20世纪20年代末期,时任东北大学建筑系副教授的林徽因参加了由张学良出资发起的征集东北大学校徽图案大奖赛,林徽因设计的"白山黑水"图案一举夺魁,拿下本次比赛的最高奖金。

保护奈良古建

1945年二战行将结束时,时任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的林徽因受美军邀请,在即将执行的奈良轰炸图上为其标出了著名的文化古迹位置,以免被炸。值得一提的是林徽因一家在1937年11月与1939年1月两次险些于日军的轰炸中丧命,三弟林恒也于1941年在对日战争中阵亡。

八宝山革命公墓主体建筑格局

八宝山革命公墓创建于1949年11月。北平和平解放后,遵照周恩来建立革命烈士墓地、教育人民群众的指示,北京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吴晗受命建设革命公墓。在吴晗的领导下,北京市迅速成立了公墓筹备组,吴晗亲自率人勘察,最终选址在八宝山的护国寺兴建公墓。1950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将八宝山的护国寺改建为公墓,并遵照周恩来的意见,将公墓定名为“北京市革命公墓”,作为革命烈士的安葬之处。八宝山革命公墓主体建筑格局由中国著名建筑师林徽因设计,分为墓区和骨灰堂两部分。公墓内遍植苍松翠柏,庄严肃穆,是很多革命先烈最后的安栖之所。走在公墓里,吊唁那些于民族于国家立下大功的英魂,犹如在和历史对话,感叹沧海桑田,体会人间正道。

论文著作

林徽因协助梁思成完成了《中国建筑史》初稿和用英文撰写的《中国建筑史图录》稿,初步实现了他们在学生时代就怀有的心愿。应解放军的请求,编写《全国文物古建筑目录》。1949年9月到1950年6月,还与梁思成合作写了《城市规划大纲》、《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等学术论文。为《新观察》等刊物撰写了10几篇介绍中国古建筑的通俗读物。

她发表有关建筑的论文主要有《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平郊建筑杂录》(与梁思成合著)、《清式营造则例》第一章绪论、《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署名林徽因、梁思成)、《由天宁寺谈到建筑年代的鉴别问题》(署名林徽因、梁思成)、《中国建筑史》(辽、宋部分)、《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与梁思成、莫宗江合著)。 

文学

在当时,知识分子是社会少数、精神贵族,像林徽因这样受过良好教育才貌出众的女子,更是凤毛麟角。她承认自己是受双文化教育长大的,英语对于她是一种内在思维和表达方式、一种灵感、一个完整的文化世界。中西文化融合造就了一个“文化林徽因”。她是诗人,一生写过几十首诗,在诗歌创作上受徐志摩影响很明显,但又有自己的特点。

在文学方面,林徽因著述甚多,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作品。代表作有《你是人间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林徽因诗集》(1985年)等。1931年3月,林徽因到香山双清别墅附近平房养病。先后发表诗《那一晚》 《谁爱这不息的变幻》《仍然》《激昂》《一首桃花》《山中一个夏夜》《笑》《深夜里听到乐声》《情愿》及短篇小说《窘》,《一天》《激昂》《昼梦》《瞑想》等诗篇几十首;话剧《梅真同他们》;短篇小说《窘》。另有散文《窗子以外》《一片阳光》等。 

社会评价

综合评价

在民国时期的著名才女中,林徽因的才艺比萧红和张爱玲等显得更全面一些,人生际遇也更幸运。她不仅最早加入了“新月社”,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绘画、翻译等方面成就斐然。她几乎标志一个时代的颜色,出众的才,倾城的貌,情感生活也像一个春天的童话,幸福而浪漫。

在林徽因的著作中,建筑学家的科学精神和作家的文学气质揉合得浑然一体。她的学术论文和调查报告,不仅有严谨的科学内容,而且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和赞美祖国古建筑在技术和艺术方面的精湛成就,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而在文学作品中也常用古建筑的形象作比喻,如《深笑》一诗中,就以古塔檐边无数风铃转动的声音,比喻笑声的清脆悦耳,直上云天,既贴切,又新颖,别具一格。由于她兼通文理,在建筑学和文学创作上都显露出惊人的才华,所以在30年代就享有“一代才女”的美誉,被列入当时出版的《当代中国四千名人录》。 

他人评价

萧乾萧乾在绝笔《才女林徽因》中记道:"听说徽因得了很严重的肺病,还经常得卧床休息。可她哪像个病人,穿了一身骑马装……她说起话来,别人几乎插不上嘴。徽因的健谈绝不是结了婚的妇人的那种闲言碎语,而常是有学识,有见地,犀利敏捷的批评……她从不拐弯抹角,模棱两可。这种纯学术的批评,也从来没有人记仇。我常常折服于徽因过人的艺术悟性。"这是1933年11月初一个星期六的下午,萧乾做客林徽因家中吃茶时发表的感慨,同时,这也是林徽因一生做人处世的真实写照。

冰心“她很美丽,很有才气。”比较林徽因和陆小曼时,更以为林徽因“俏”、陆小曼不俏。与林徽因一起长大的堂姐堂妹,几乎都能细致入微地描绘她当年的衣着打扮、举止言谈是如何地令她们倾倒。(陈钟英:《人们记忆中的林徽因——采访札记》)

张幼仪当她知道徐志摩所爱何人时,曾说“徐志摩的女朋友是另一位思想更复杂、长相更漂亮、双脚完全自由的女士”。(张邦梅:《小脚与西服》)

文洁若“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曾出现过像达·芬奇那样的多面手。他既是大画家,又是大数学家、力学家和工程师。林徽因则是在中国的文艺复兴时期脱颖而出的一位多才多艺的人。她在建筑学方面的成绩,无疑是主要的,然而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方面,也都有所建树”。(文洁若:《才貌是可以双全的——林徽因侧影》)

卞之琳:“她天生是诗人气质、酷爱戏剧,也专学过舞台设计,却是她的丈夫建筑学和中国建筑史名家梁思成的同行,表面上不过主要是后者的得力协作者,实际却是他灵感的源泉”。(卞之琳:《窗子内外——忆林徽因》)

费正清沈从文眼里的林徽因是“绝顶聪明的小姐”,晚一代的萧离则称林徽因是“聪慧绝伦的艺术家”。费慰梅认为,林徽因“能够以其精致的洞察力为任何一门艺术留下自己的印痕”。

林徽因“喜欢热闹,喜欢被人称羡”,这一点也可以从林徽因在文学沙龙上的高谈阔论得到印证。费正清晚年回忆林徽因就曾说,“她是具有创造才华的作家、诗人,是一个具有丰富的审美能力和广博智力活动兴趣的妇女,而且她交际起来又洋溢著迷人的魅力。在这个家,或者她所在的任何场合,所有在场的人总是全都围绕著她转”。(费正清《费正清对华回忆录》)

李健吾:然而,也恰恰就是这样的林徽因,既耐得住学术的清冷和寂寞,又受得了生活的艰辛和贫困。沙龙上作为中心人物被爱慕者如众星捧月般包围,穷乡僻壤、荒寺古庙中不顾重病、不惮艰辛与梁思成考察古建筑;早年以名门出身经历繁华,被众人称羡,战争期间繁华落尽困居李庄,亲自提了瓶子上街头打油买醋;青年时旅英留美、深得东西方艺术真谛,英文好得令费慰梅赞叹,中年时一贫如洗、疾病缠身仍执意要留在祖国。这样的林徽因,在朋友间引起的,又是另外一种评说,李健吾抗战期间闻听林徽因虽罹患重病而不离开祖国时,激动地说:“她是林长民的女公子,梁启超的儿媳。其后,美国聘请他们夫妇去讲学,他们拒绝了,理由是应该留在祖国吃苦。”(李健吾:《林徽因》)

陈从周同济大学教授陈从周回忆道:"她(指林徽因)指著吴晗的鼻子,大声谴责。虽然那时她肺病已重,喉音失嗓,然而在她的神情与气氛中,真是句句是深情。"牌楼今日早已随著文化浩劫一同烟消云散,但林徽因当日的金刚怒吼,必将永远环绕在每一名具有良知血性的中国学者心头。

陈学勇:林徽因应该是这一群体(中国妇女先觉者)中很特别的一个。面对这样的女子,倘若还要纠缠她的情感,那么那个据说为她终身不娶的哲学家金岳霖的真诚最能够说明她情感的品质。倘若还要记起她的才华,那么她的诗文以及她与梁思成共同完成的论著还不足以表现她才华的全部,因为那些充满知性与灵性的连珠的妙语已经绝响。倘若还要记起她的坚忍与真诚,那么她一生的病痛以及伴随梁思成考察的那些不可计数的荒郊野地里的民宅古寺足以证明,她确实是一位不可多得的真正的女人。(陈学勇:《莲灯诗梦:林徽因》) 

人物传记

关于林徽因的主要传记

费慰梅

《梁思成和林徽因》

田时雨

《美丽与哀愁:一个真实的林徽因》

陈学勇

《莲灯微光里的梦——林徽因的一生、林徽因寻真》

张清平

《林徽因传》

黄杨

《梁思成与林徽因》

林杉

《一代才女林徽因》

刘炎生

《绝代才女林徽因》

白落梅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王臣

《喜欢你是寂静的:林徽因传》

肖辰

《情若莲花的女子:林徽因传》

张红萍

《我的心是一朵莲花:林徽因传》

伊北

《你若盛开,清风自来:那些人遇见的林徽因》

白衣萧郎《三生三世犹忆当时:林徽因的美丽与哀愁》
江晓英《林徽因——民国最美的女神》
姜雯漪
  

《你是爱,是暖,是希望:林徽因文集、林徽因传》

《林徽因传——有你是最好的时光》



查看更多>>

阮玲玉

早年经历

1926年(16岁)时为自立谋生奉养母亲,经张慧冲介绍,考入明星影片公司,开始其电影艺术生涯,主演《挂名夫妻》等5部电影。

1928年转入大中华百合影片公司,主演《情欲宝鉴》等6部电影。

1930年转入黎民伟、罗明佑创办的联华影业公司,主演《野草闲花》(饰演卖花女)一举成名,奠定她在影坛的地位,一生共主演29部电影。主演处女作《挂名夫妻》,从此踏入影坛。代表作《野草闲花》、《神女》、《新女性》等。阮玲玉是中国默片时代最具票房号召力的演员之一,被认为代表了早期中国演员的演技最高水准。阮玲玉成名后陷于同张达民和唐季珊的名誉诬陷纠纷案,不堪舆论诽谤的阮玲玉心力交瘁,于1935年妇女节当日服安眠药自尽。噩耗传来震惊电影界,各方唁电不可胜数,上海二十余万民众走上街头为其送葬,队伍绵延三里,鲁迅曾为此撰文《论人言可畏》。阮玲玉生前出演电影29部。所扮演在爱情、婚姻方面屡遭不幸的少女或娇媚泼辣的风流女子。1930年进联华影业公司,主演该公司创业作《故都春梦》,扮演妓女燕燕获得成功,奠定了她在影坛的地位。

阮玲玉的作品风格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明星、大中华百合时期)多主演通俗社会片,甚至神怪片,饰演低下阶层的堕落女性,如妓女一类人物;或者是在旧社会受欺压而不反抗的弱女子。后期(联华时期)受新兴电影运动(又称左翼电影运动)影响,表演风格有所转变,转折点是在卜万苍导演的《三个摩登女性》中饰演对旧社会觉悟的女工周淑贞。其后主演的作品如《香雪海》(饰演农村妇女、尼姑)《小玩意》(饰演抗日的农村手工艺人)《神女》(饰演妓女)《再会吧,上海》(饰演女教师)等,演活了社会各阶层不同的女性形象。阮玲玉之于中国影坛的贡献被一些人比喻为奥黛丽·赫本、凯瑟琳.赫本之于美国好莱坞。

主要作品

由于早年电影拷贝使用易燃的硝基胶片拍摄,十分容易损毁,加上经历战乱时期,阮玲玉主演的电影仅有《恋爱与义务》《桃花泣血记》《小玩意》《再会吧,上海》《神女》《新女性》《一翦梅》《归来》《国风》9部至今仍存拷贝。其中原已散佚的《恋爱与义务》在1990年代于乌拉圭寻回。

阮玲玉主演的电影作品如下:

1927年 《挂名夫妻》

1927年 《杨小真》(又名《北京杨贵妃》)

1927年 《血泪碑》

1928年 《蔡状元建造洛阳桥》

1928年 《白云塔》

1929年 《珍珠冠》

1929年 《情欲宝鉴》

1929年 《劫后孤鸿》

1929年 《大破九龙山》

1929年 《火烧九龙山》

1929年 《银幕之花》

1930年 《故都春梦》

1930年 《自杀合同》

1930年 《野草闲花》1931年 《恋爱与义务》

1931年 《一翦梅》

1931年 《桃花泣血记》

1931年 《玉堂春》

1932年 《续故都春梦》

1933年 《三个摩登女性》

1933年 《城市之夜》

1933年 《小玩意》

1934年 《人生》

1934年 《归来》

1934年 《再会吧,上海》

1934年 《香雪海》

1934年 《神女》

1935年 《新女性》

1935年 《国风》

个人生活

阮玲玉的表演才华横溢,光芒四射,达到了中国无声电影时期表演艺术的最高水平,赢得广大观众由衷的倾慕。然而,这位卓越的女演员婚姻生活十分不幸。

自杀

1935年,封建恶势力利用有关她的婚姻讼案大作文章,造谣中伤,把一桶桶脏水泼到她的身上。她不堪被辱,留下“人言可畏”的遗言,服药自尽,时年25岁。 阮玲玉的死因真的是人言可畏吗?一句人言可畏把所有的人都解脱了。一句人言可畏把阮玲玉的死归咎于小报记者,归咎于无聊的小市民,所有的当事人都干净了,都没有关系了。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新的历史资料的披露,特别是当年的一些当事人,当他们进入晚年的时候,他们为了求得自己良心的安宁,他们开始打开了自己记忆封存的那些资料。于是我们可以看到阮玲玉的死不是像我们当初以为的人言可畏。

那么这个时候我想,大概每一个人都会在想,阮玲玉只有25岁,多么年轻的生命。阮玲玉在25岁的时候已经拍了29部电影,并且已经成为中国电影历史上默片时代最优秀的,没有人可以和她竞争的一个女演员的时候,她为什么要用那样决绝的手法终止了自己的生命,终止了自己的艺术,那么凶手到底是谁呢?当我们有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就必须要进入到历史那一页,我们一定要回到阮玲玉生活的上个世纪30年代,那个场景以及阮玲玉生活当中的三个男人。

相关资料

1910年(清宣统二年)的上海,诞生了一位中国电影史上最著名的女影星——阮玲玉。阮玲玉的祖籍是广东,幼年因父亲早逝,便随母亲在一个姓张的大户人家帮佣。阮玲玉就是在这深重大院的后院里孤独地度过了自己的童年,也就是在这个院子里,阮玲玉认识了她生命中的第一个男人,这个男人命里注定带给她的是躲不过也逃不掉的孽缘,也正是这个男人的出现为阮玲玉的死埋下了伏笔。

《申报》报道

1935.03.09申报11版《阮玲玉自杀》 

1935.03.11申报20版《阮玲玉事件》,封建恶势力利用有关她的婚姻讼案大作文章,造谣中伤,阮玲玉不堪被辱,一代红颜就此香消玉陨。

家庭成员

张家有四个少爷,张家有一个小少爷叫张达民,他18岁,长得非常白净,总是穿得干干净净的,按上海那个时候的说法就是小K(上海人把纨绔子弟称为小K,就是有钱人家的子弟,但是属于游手好闲不工作的)。当时的张达民在一个里弄的大学里混了张大学文凭,然后就待在家里了。这个时候阮玲玉也是在她母亲身边一点一点地长大了,阮玲玉的母亲一直觉得自己给人家当保姆是抬不起头来的,所以她一直告诉阮玲玉出去千万不能说是保姆的女儿。因为那个时候一个佣人的女儿会被歧视、抬不起头来。因为这样一个自卑的心理,导致了阮玲玉的悲剧,这是一个伏笔。

阮玲玉生命当中的第一个男人张达民虽然是一个小K,但是那个时候他是经受过五四新思潮影响的一个青年人,所以他对保姆的女儿并没有歧视,因为五四新思潮就有一个平等的意识,这是其一;其二,张达民那个时候正好是18岁,年轻,处于叛逆期,有热情,他在那个时候遇到了阮玲玉,阮玲玉那个时候15岁。虽然是一个少女,但是她身上已经是有一种女人的味道。

于是张家的这位少爷,阮玲玉生命当中的第一个男人就开始对阮玲玉发起了进攻。因为是保姆的女儿,生活一定是拮据的,于是这位少爷就经常拿自己的钱去接济她们。慢慢地,张达民觉得自己越来越喜欢阮玲玉了,于是就说:“我们结婚好吗?”当时阮玲玉没有思想准备,但是当时阮玲玉的妈妈就觉得很好,因为一个佣人的女儿能够嫁给东家的少爷,可能是当时许多女性的一个追求了。

这个时候,张家的大太太发现自己的儿子和保姆的女儿有这样一层关系,她就觉得坚决不行,我们是大户人家,我们怎么可以娶一个保姆的女儿回来做太太。于是她要拆散他们。

而张达民那个时候是真心实意地想要和阮玲玉结合的,于是就说:“好,我们去和我们的父母谈判。”谈到自己母亲那里,大太太把脸一沉,对自己的儿子说:“只要我活着,这件事谈都不要谈。”没有办法了,于是张达民提出同居。

我们也采访了20世纪30年代的一些人,那些老人对我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现在听到同居也觉得是蛮刺激的一个词。”那么放到20世纪30年代,这个同居是不是也是一个蛮刺激的词呢?他说:“否。”因为那个时候20世纪30年代在上海有一种非常摩登的风气——摩登女人往往会和摩登男人同居。这就像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格林威治村的同居一样。所以那个时候同居并不像在有些年代里面是那么受到人们的道德谴责和刺激的,就在这样的情况下,阮玲玉和张达民同居了。同居的那一年,阮玲玉只有16岁。

这是在阮玲玉短促的一生中第一个占有了她的男人。生活的磨难,使阮玲玉比普通少女更早懂事成熟;生活的磨难,又使阮玲玉过早地将自己的命运和一名玩世不恭的少爷连结在一起。从16岁到25岁近十年的时间里,她为他付出了青春和用血汗换来的金钱,而他则愈来愈像魔影似的追随着她,笼罩着她,直至将她送给了死神,这是她悲剧命运的开始。

我们可以看到一个16岁的女孩子和一个十八、九岁的男孩子,没有工作,靠着家里那点月份钱吃吃喝喝搓麻将,然后跳舞,张达民喜欢跳舞,张达民的舞技是由他父亲教的,于是张达民也把阮玲玉带到舞场去跳舞,因此阮玲玉的舞也跳得非常好,而阮玲玉喜欢跳舞的这个爱好,也为她的悲剧埋了一个伏笔。

那么两个孩子就是这样混着,怎么办?这个时候又出现了另一个人,就是张达民的哥哥叫张慧冲。如果我们翻开中国电影百年历史的话,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可以说他是中国电影史上早期的创始人之一。这个大哥的思想也是蛮开明的,他觉得自己的弟弟和阮玲玉这样子过下去困难,所以他就对阮玲玉说:“你想不想当演员?”对于一个女孩子来说,做一个电影明星太有诱惑力了。于是阮玲玉16岁的时候进了电影公司,成为一名电影演员。而那个时候中国的电影还处在默片时期。

上海电影业的发达,造就了阮玲玉,也造就了她的悲剧命运。1932年当阮玲玉在电影艺术上有着迅速发展的时候,“一·二八”事变在上海爆发,日本把侵略的战火烧到了上海。此时,上海很多富商为了安全纷纷躲避到了香港,阮玲玉也带着自己的养女和张达民一起来到香港。在香港阮玲玉遇到了她生命当中的第二个男人,这位中年男子的出现,再次把阮玲玉推向了死的边缘。

唐季珊当时在东南亚是一个特别著名的富商,他是做茶叶生意的。因为他很有钱,电影公司都拉他入股,所以他当时就是阮玲玉电影制片厂联华公司的一个很大的股东。阮玲玉就在一个场面上见到了唐季珊。当时见面的时候,也没有太多的交流,只是场面上的应酬。过后阮玲玉也没有把见到唐季珊的这件事情放在心上,但是唐季珊见到阮玲玉以后,把阮玲玉放在了心上。

而这个时候唐季珊身边也有一个美女,她就是阮玲玉的前辈,也是在中国默片历史上一个很著名的女明星叫张织云。张织云的气质和阮玲玉非常相像,在她们的气质里面都有一种悲剧的成分,都有一种讲不出来的,压抑着的悲哀的感觉。而当时这位大明星已经息影了,和唐季珊同居。唐季珊在广东老家是有一个老婆的,这个老婆的娘家很有钱的。唐季珊事业能够做得那么大、成为首屈一指的大富商,都是因为娘家,所以他是不可以和自己的原配老婆离婚的,于是就在外面拈花惹草。

唐季珊知道阮玲玉喜欢跳舞,于是他接触她的第一个方式那就是邀请阮玲玉不断地跳舞,去高级的场合跳

舞,去最豪华的场合跳舞。跳舞是很近距离的接触,于是这样一来一去,阮玲玉渐渐地和唐季珊有了感情。张达民和唐季珊一比,唐季珊显然就非常地成熟了,有事业的一个中年男子,又非常懂得女人。哪个女人遇到这样的男人,这个男人绝对是她的毒药。

那么当阮玲玉和唐季珊好的时候,张织云的心里也是不舒服的,张织云写了一封信给阮玲玉,她对阮玲玉说:你看到我,你就可以看到你的明天,说唐季珊不是一个好男人。但是那个时候阮玲玉听不进去这种话,她以为张织云是在嫉妒她,是想把她和唐季珊拆开来。所以她还是和唐季珊住到了一起。我们可以看到一张照片,当时唐季珊在上海的新闸路买了一栋三层楼的小洋楼,这个小洋楼一直都非常漂亮,阮玲玉就是在这栋小洋楼里二楼自杀的,所以唐季珊送给阮玲玉的一份最贵重的礼物,也是送给阮玲玉的一个坟墓。

死亡

就在阮玲玉和唐季珊开始新的同居生活时,张达民出现了,当张达民看到阮玲玉身边的唐季珊时,他那无赖黑暗的嫉妒心理油然而生。于是阮玲玉暂时平静的生活再次掀起了风波,而这次风波直接把阮玲玉推向了死亡。

那个时候张达民已经潦倒了,他看到自己潦倒的时候,和自己同居了8年的一个女人居然和另外一个男人在一起,并且另外一个男人要比他更有钱、更有实力,他心中那种复杂的感觉是不言而喻的。那么在这种复杂的感觉当中,恨和嫉妒控制了他整个的情绪。于是这个时候张达民他人性恶的一面就表现出来,他开始使用了一种非常无赖的方式来纠缠阮玲玉。我们说张达民的身上既有公子哥儿的那种洒脱、那种浪荡,也有小市民的那种斤斤计较,也有上海那种拆白党的那种无赖,这三种东西合在一个男人身上,那这个男人真的就是恶棍,十恶不赦了。所以他在这个时候就想,反正你阮玲玉有软肋在我的手上,我不要白不要,他敲诈钱财,并且他这一次一敲数额很高,是要五千。

当时的阮玲玉就想息事宁人,唐季珊在边上冷言冷语地说:“你要给他钱是可以的,我是不给的,但是我觉得你这样给下去的话,是没完的,他是一个无赖。”阮玲玉就看到唐季珊的脸色很不好看,于是她就狠了一下心:“好,我一分钱都不给。”张达民没有想到,一向软弱的阮玲玉居然那么坚决地说一分钱不给,于是他就说:“好,你不给我钱,我就把你的身世给揭露出来。”结果张达民就到法院递了一张状子,说阮玲玉当时住在他们家的时候,偷走了他们家的多少多少东西,然后把这些偷来的东西全部送给了唐季珊,这样等于把唐季珊也告进了法庭,法院受理了这个案件。

这个时候唐季珊为了自己的名誉,也到法院告了一张状,说张达民对他是名誉诬陷。为了证明张达民对他是诬陷,他要阮玲玉出面在报纸上登一篇宣言说阮玲玉没有把张家的东西拿来送给他,他们彼此在经济上是独立的。阮玲玉是多么要面子的人,但是最后因为两个男人的无赖、利益和荣誉,把自己给出卖掉了。

但是阮玲玉当时还是想和唐季珊在一起的,所以她答应下来,就在报纸上发了一个公告说自己和唐季珊同居,经济是自立的,来证明唐季珊的清白。

这个时候唐季珊在外面又有了新的相好,这是阮玲玉处于一个女人的敏感,跟踪而去发现的。这个相好叫梁赛珍,当时是上海滩上著名的一个舞女,舞跳得好,人也长得好,所以经常去拍电影的。等于是和阮玲玉一个圈子里面的人。当阮玲玉发现唐季珊在外面等于是和自己的朋友梁赛珍有了这样的关系的时候,她的内心是非常痛苦的,但是她要面子,她不说。

由于张达民的无赖和唐季珊的不忠,阮玲玉再次失去了感情的寄托。此时阮玲玉惟有把心中的悲哀和痛苦融化在所扮演的角色当中。这时一次偶然的机会,阮玲玉生命中的第三个男人再次闯入了她的生活,他是阮玲玉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唯一可抓的稻草。但最后阮玲玉放弃了,为此阮玲玉付出了血的代价。

当时蔡楚生正好是要拍一部进步电影叫《新女性》,女主人公就让阮玲玉来演。当演到最后一场戏自杀,并且自杀拯救不过来的时候。阮玲玉躺在床上,她当时已经把药吃下去了,但是她忽然又觉得她不应该死,她觉得她死了,所有的罪恶也便随着她的死消失了,所以这个时候她反倒有一种求生的欲望,这个时候剧中人在临死之前她对医生说:“救救我,我要活”。这个镜头拍得相当出色,在场所有的人都被阮玲玉的表演所打动,全部是潸然泪下。她这个戏演得那么好,演技是其一,感同身受自己的经历和剧中人的经历何曾相似才是最主要的。

这个时候导演蔡楚生就让所有的工作人员都退场,他一个人坐在床边默默地陪着阮玲玉,等到阮玲玉的情绪平复下来以后,阮玲玉就对蔡导演说,她说:“我多么想成为这样的一个新女性,能够摆脱自己命运的新女性,可惜我太软弱了,我没有她坚强。”其实当时的阮玲玉已经预感到自己的一生是悲剧的。当她演艺事业到了最高峰的时候,也是人生步入25岁的时候,所有悲剧的伏笔都成为她悲剧的一个高峰了。

其实第三个男人就是那位很有才华的导演蔡楚生。蔡楚生和阮玲玉是同乡,他们的感情或者说他们的友谊完全是在片场建立起来的。蔡楚生曾经是在商店里面当一个学徒,后来他到电影厂来做杂义工,他完全是通过自己的自学,然后一步一步地走向著名导演。这与当时都是留洋回来,科班出身的很多导演不同。这使他有种自卑感。正因为蔡楚生这样一个背景,使得阮玲玉和蔡楚生特别亲近。因为他们都是广东人,两个人都有相同的爱好,所以很多出身的背景,包括生活习性的相识使得他们两个人越走越近。

阮玲玉她是保姆的女儿,可以说一直到阮玲玉死都没有人知道,也就是说张达民一直到最后出了一本书《我和阮玲玉》,并且在书面上说句句是实话的那本书里面,他都没有写阮玲玉是保姆的女儿,可见张达民在阮玲玉死了以后,他还是良心发现为阮玲玉守住这个秘密的。然后知道阮玲玉这个秘密的第二个人就是蔡楚生。当我们看到一本《阮玲玉》的书,在头十行里,我们可以看到,阮玲玉是佣人的女儿。这个信息最后是1957年的时候蔡楚生在悼念阮玲玉逝世二十二周年的时候披露的。因为阮玲玉觉得,蔡楚生和自己一样,出身很卑微,就和他很亲近,所以就把自己是一个保姆的女儿,怎么样和张达民同居,又怎么样认识唐季珊,又怎么和唐季珊同居,然后唐季珊又爱上了别的舞女,她内心是怎么样痛苦,全部和蔡楚生说了。

当演艺事业如日中天的阮玲玉拍完影片《新女性》后,她和导演蔡楚生之间有了逐步的了解,萌发了没有言传的暗暗的情愫。

到了1984年,蔡楚生导演离世以后,著名作家、电影界前辈柯灵先生在一次纪念中国电影大会上第一次公开披露了阮玲玉和导演蔡楚生两个人之间的感情:在《新女性》合作过程中,这两位彼此倾心相诉的艺术家,各自痛苦地扼杀了燃烧的热情。阮玲玉力图改变命运的努力落空了。要不然这一幕悲剧也许可以避免。

所以我们要回到我们今天的明星之死的这个人性的拷问,也就是说在阮玲玉生命当中的第三个男人当阮玲玉遇到最危机的时候,并且她已经看透张达民和唐季珊的时候,她去求助过蔡楚生,她想让蔡楚生救她,怎么救不知道。但是我们知道的是,他没有承担这一段感情。

就在阮玲玉和这三个男人理不清的感情纠葛时,电影《新女性》又遭到了小报记者的攻击,他们把矛头直接指向扮演女主角的阮玲玉。这时阮玲玉在感情方面的受挫和被报刊记者攻击的双重压力下,于1935年3月8号,在家中留下了“人言可畏”的遗言,离开了这个令她心力交瘁的人世。她的死,真的是因为“人言可畏”吗?在阮玲玉逝世之后,一份湮没了几十年,被人们认为是真实的遗书来到了世人的面前,这一份真实的遗书的背后又揭示了什么?

为什么到了3月8号,阮玲玉就会自杀?所有的人对这件事情一直是持有怀疑态度的。当时人们就要让唐季珊把这个遗书交出来,唐季珊一开始不肯交出来,他说:“这是阮玲玉给我最后的物件,我是不能交出来的,我是要保存的。”可是外界坚持要他把这个遗书交出来,唐季珊又说:“阮玲玉太爱我了,我也太爱阮玲玉了,阮玲玉的遗书写得蛮肉麻的,我不好意思拿出来。”但是外界还是要求他拿出来,然后这是隔了很长时间,终于才拿出了一份阮玲玉的遗书,这份遗书上就是我们所有人都非常熟悉的遗书,阮玲玉说:季珊:我是爱你的,我也希望你能够一直好,就是说我走了,你就可以不被人诬陷了,然后就说人言可畏,人言可畏,最后连写了两句人言可畏。

就是因为这一份遗书的出来,所以所有的人都以为阮玲玉是因为承受不了舆论的压力,承受不了两个官司给她的名誉带来的损伤,又因为她演了那么多的悲剧角色,所以她自杀的。但后来随着那些当事人的良心发现,中国电影百年的到来,我们不断地去翻阅那些存在仓库里面的资料。我们发现不是这样的。

就在唐季珊向社会抛出了阮玲玉的遗书后不久,有人又在一家发行量很小的读物《思明商学报》上意外地发现了一份阮玲玉的遗书,此遗书是后来与唐季珊同居的女明星梁赛珍提供的,这份遗书是写给唐季珊。这是第二份遗书,这份遗书当时是交给香港一个不起眼的一份小报发表出来的。当这份遗书发表以后,梁家的姐妹梁赛珍和梁赛珊从此消失,再也找不到了。那么从她们的消失当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份遗书的珍贵。

但是始终有人是质疑第二份遗书,说也许有人想陷害唐季珊,故意编造了第二份遗书。于是我又和很多老影人,比如说上海的一位老影人叫沈寂的,沈寂专门研究过阮玲玉,并且采访过很多阮玲玉同时代的当事人,我们通过采访、资料整理,我们发现许多细节可以和这第二份遗书对应起来。

第一是阮玲玉的司机,他证明当年就是3月8号晚上那天,他们是参加一个宴会回去的,很晚回家的时候,唐季珊和阮玲玉坐在汽车上就发生过剧烈的争吵。此外,和阮玲玉住在同一条弄堂里面的人,好几次看到阮玲玉站在家门口哭,唐季珊不放她进家门,并且也不许阮玲玉的母亲来开门。从邻居的回忆,然后又根据司机当天的回忆,我们可以基本上相信这样的情况是经常发生的。

第二,她吃完药了,吃完药以后,后面的情形真实的情形我们知道的就比较少了,我们知道的只能通过阮玲玉的妈和唐季珊的说法,当时发现了她吃药了,并且已经昏迷过去,那个时候距离她吃药只有两小时,其实稍微有些医学常识的人都知道,其实吃安眠药的救治救的早还是很容易,洗胃吊盐水,稀释它的毒性。当唐季珊发现阮玲玉吃了安眠药的时候,他首先想到的不是怎么样去救她,他首先想到的是我首先把阮玲玉送给医院里面去,不得了,那么著名的一个演员,马上闹得满城风雨,我又要承担很多的干系了。

所以他就想到,1928年,阮玲玉自杀的时候是送到一个日本人的医院里去的,因为日本人的医院在很偏僻的地方,并且他们有这样的一个规矩,就是替病人保密的,所以,当时的唐季珊就开车把阮玲玉送到日本人的医院,日本人的医院离阮玲玉住的地方很远,开了一个多小时的车子,送到那个医院,那个医院没有急诊,晚上没有医生,这个时候唐季珊还是不选择把阮玲玉送到大医院里面去,30年代上海有很多著名医疗水准很好的教会医院的他不送。他该是怕自己的名誉受损,于是他就把阮玲玉送到了自己的一个私人医生朋友那里,这个时候距离阮玲玉吞食安眠药已经有6小时,已经很危险了,那么这个邹医生也很害怕,觉得自己的朋友送来一个病人,但这个病人眼看没有救了。

他当场提出要请医生来会诊,他需要有见证人,否则死在他的诊所里面他怕讲不清楚,他说:“我要有医生会诊,所有医生都说一定要送到条件比较的医院里面去。”他们赶紧把阮玲玉送出去。给阮玲玉转院的时候已经到了上午10点钟了,当时的阮玲玉的片长老板黎民伟是一个非常有脑子的人,他拍了一张在阮玲玉从私人诊所到医院转移的这个过程中的照片,阮玲玉在抢救过程不断的转院就说明了唐季珊的冷酷。这个时候阮玲玉的生命对他来说不重要,这个时候掩盖住事情的真相才是最重要的。虽然由于男人的无情无义,爱情的幻灭导致了阮玲玉最后的无依无靠,导致了她最后走上绝路。但她走上绝路的过程中,她还是有机会的可以活过来的。

所以我和中国电影界的老影人沈寂先生,通过资料的分析,共同认为第二份遗书来得更可靠一点。如果阮玲玉那么爱唐季珊,唐季珊也是那么爱阮玲玉,那么她不至于在她生命的最后走上绝路。我通过分析、研究了解阮玲玉,认为阮玲玉她最后的死不是死在人言可畏,其实是死在人性可畏。我们从阮玲玉的这个死上面可以看到人性的脆弱,人性的复杂,同时也可以看到在那个旧时代女性的命运。

阮玲玉自身的局限造就了她的悲剧。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个是悲剧的定义;第二个定义更重要,描写主角与占优势的力量(如命运、环境、社会)之间冲突的发展,最后达到悲惨的或灾祸性的结局。真正的悲剧是当外部强加给你苦难的时候,自己人性的弱点屈服于这个苦难,演变成一出悲剧,而阮玲玉的悲剧非常符合美学的第二个定义。当外界强加给她不幸的时候,强加给她苦难和绝望的时候,她用自己行动完成了这出悲剧。

当然最后我们不能不看到,就是说阮玲玉在自己作为一个女性,在自己人生的历程当中,在自己的追求、挣扎、探索当中,她一直没有跳出自己人生的局限,就是她所依靠的都还是男人、男人、男人,最后还是男人。

所以在电影《阮玲玉》里面,有一首主题歌,这首主题歌叫做《葬心》,这里面有两句歌词,写得特别好:阮玲玉贪着一点爱,贪着一点依赖。其实阮玲玉就是贪着一点爱,贪着一点依赖,然后放不掉一点虚荣。这对一个女人来说,其实是一个很卑微的要求,也是一个天经地义的要求。

遗书

唐季珊提供的遗书

人言可畏

我一死,人们一定以为我是畏罪。其是(实)我何罪可畏,因为我对于张达民没有一样有对他不住的地方,别的姑且勿论,就拿我和他临别脱离同居的时候,还每月给他一百元。这不是空口说的话,是有凭据和收条的。可是他恩将仇报,以冤(怨)来报德,更加以外界不明,还以为我对他不住。唉,那有什么法子想呢!想了又想,惟有以一死了之罢。唉,我一死何足惜,不过,还是怕人言可畏,人言可畏罢了。

阮玲玉绝笔廿四、三月七

午夜致唐季珊

季珊:我真做梦也想不到这样快,就会和你死别,但是不要悲哀,因为天下无不散的筵席,请代千万节哀为要。我很对你不住,令你为我受罪。他虽这样百般的诬害你我,但终有水落石出的一日,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我看他又怎样的活着呢。鸟之将死,其鸣也悲,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我死而有灵,将永永远远保护你的。我死之后,请代拿我之余资,来养活我母亲和囡囡,如果不够的话,请你费力罢!而且刻刻提防,免他老人家步我后尘,那是我所至望你的。你如果真的爱我,那就请你千万不要负我之所望才好。好了,有缘来生再会!另有公司欠我之人工,请向之收回,用来供养阿妈和囡囡,共二千零五十元,至要至要。另有一封信,如果外界知我自杀,即登报发表,如不知请即不宣为要。

阮玲玉绝笔廿四、三月七日午夜

《思明商学报》刊登的遗书

(当这份遗书发表以后,梁家的姐妹就是梁赛珍和梁赛珊从此就消失了,再也找不到了)

其一

达民:我已被你迫死的,哪个人肯相信呢?你不想想我和你分离后,每月又津贴你一百元吗?你真无良心,人们一定以为我畏罪?其实我何罪可畏,我不过很悔悟不应该做你们两人的争夺品,但是太迟了!不必哭啊!我不会活了!也不用悔改,因为事情已到了这种地步。

其二

季珊:没有你迷恋“XXX”,没有你那晚打我,今晚又打我,我大约不会这样做吧!我死之后,将来一定会有人说你是玩弄女性的恶魔,更加要说我是没有灵魂的女性,但那时,我不在人世了,你自己去受吧!过去的织云(唐季珊前女友),今日的我,明日是谁,我想你自己知道了就是。我死了,我并不敢恨你,希望你好好待妈妈和小囡囡(阮玲玉的养女)。还有联华欠我的人工二千零五十元,请作抚养她们的费用,还请你细心看顾她们,因为她们惟有你可以靠了!

没有我,你可以做你喜欢的事了,我很快乐。

玲玉绝笔

世纪葬礼

当年大明星阮玲玉自杀引起了社会上很大的震动,有不少喜爱她的观众依然追随其香魂而逝。上海戏剧电影研究所的项福珍女士,听闻噩耗,随即吞服了鸦片自杀;绍兴影迷夏陈氏当天吞服毒药自杀;杭州联华影院女招待员张美英也因痛悼阮玲玉服毒自尽。单是1935年3月8日这天,上海就有5名少女自尽,其他地方的追星成员也有多位。她们留下的遗书内容大同小异。“阮玲玉死了,我们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阮玲玉生前名闻天下,死后的哀荣也是极一时之盛。1935年3月14日,她的灵柩从万国殡仪馆移往闸北的联义山庄墓地。阮玲玉生前的好友差不多都到齐了,将近300人。下午1时10分,由金焰、孙瑜、费穆、郑君里、吴永刚、蔡楚生、黎民伟等十二位电影界大腕将灵柩抬上灵车。这天送葬的队伍排成长龙,灵车所经之处,沿途夹道挚爱者多达30万人。美国《纽约时报》驻沪记者见状极为惊奇,特意作了“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哀礼”的报道。文中还配发了一幅插图,送葬行列中有一壮汉,头扎白布,身穿龙袍。其寓意为“倘若中国还有皇帝的话也会前来参加葬礼。”

由于阮玲玉在影坛的地位、个人历史的传奇性和自杀原因的疑团,在她死后陆续有学者对其生平、电影艺术表现手法作研究讨论。1985年3月20日,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在北京召开《纪念阮玲玉逝世五十周年学术讨论会》;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亦有开办“阮玲玉与中国电影”的短期课程。至于有关其生平的专书研究,及渗入创作成分、各种形式的传记作品共计有10余项。

第14届金鸡百花电影节评选阮玲玉为中国百年电影史上最出色的100位电影演员之一。 

人言可畏

阮玲玉在拍摄《国风》后,于1935年3月8日妇女节当天半夜两点钟在上海新闸路沁园村的住宅服安眠药自杀,当时同居男友唐季珊发现阮玲玉吃了安眠药,将她送到一个日本人的医院,但夜间医院没有急诊,更没有医生。接着又送到一家朋友邹医生的私人医院,但医院不愿收留,隔日上午10时送往大医院时,相隔6个多小时,最后抢救无效。据唐季珊称,阮生前留下“人言可畏”、“我很对不起你,令你为我受罪”之语的两封遗书(后被疑为伪作),发表于1935年4月1日联华影业公司出版的《联华画报》上。一代影星殒落,年仅25岁。国内外电影界人士和广大观众均表哀痛和惋惜,各方唁电、挽联不可胜数,遗体在上海万国殡仪馆举行公祭。3月14日殡葬,有约30万民众到场吊唁,送葬队伍长达3里。其墓地位于上海闸北联义山庄。

关于阮玲玉自杀的原因,外间众说纷纭。鲁迅曾写下《论人言可畏》一文指:“她的自杀,和新闻记者有关,也是真的。”一般的说法认为阮玲玉因为陷于前夫张达民和唐季珊的名誉诬陷纠纷案件中,又被新闻界广泛报道,心力交瘁而自杀,但谁要为阮玲玉自杀负上最大责任则至今莫衷一是。 

阮玲玉的遗书:我不死不能明我冤,你虽不杀伯仁,伯仁由你而死,张达民我看你怎样逃得过这个舆论,你现在总可以不能再诬害唐季珊,因为你已害死了我啊!其实我何罪可畏?因为我对于张达民没有一样有对他不住的地方,别的姑且勿论,就拿我和他临脱离同居的时候,还每月给他一百元,这不是空口说的话,是有凭据和收条的。可是,他恩将仇报,以冤来报德,更加以外界不明,还以为我对他不住。唉!那有什么法子想呢?想之又想,惟有一死了之罢。唉!我一死何足惜,不过还是怕人言可畏,人言可畏罢了。

阮玲玉绝笔廿四年三月七日晚午后

后世纪念

纪念电影

1992年,由关锦鹏导演、张曼玉主演的电影《阮玲玉》公映 ,在国际影坛引起反响。当时就有人问张曼玉:“你在演阮玲玉的时候,你一定是研究过阮玲玉的,你觉得阮玲玉这个人的特征是什么?”张曼玉说:“我觉得阮玲玉的骨子里有一种讲不出来的妖媚。”

人物评价

阮玲玉端庄大方,清丽脱俗。对待表演艺术,她勤奋刻苦,倾注了全部的热情,不懈追求。表演中,她能够准确地体味人物的情感,捕捉到人物感觉,并用适当的眼神、表情、动作准确地表现出来。这种准确的内心感应力和形体表现力结合得又非常自然,显示出她卓越的才华和非凡的功力。她在《野草闲花》《三个摩登女性》、《小玩意》《城市之夜》《人生》《归来》《再会吧,上海》《香雪海》《神女》《新女性》《国风》等一系列影片中担任主角,在这批暴露社会黑暗,表现下层劳苦群众生活的影片中,成功塑造了各种饱受苦难的中国妇女形象。

这些形象中,有女工、村妇、教员、舞女、妓女、艺人、作家等。人物大多身世悲惨,经历坎坷,屡遭磨难而一直奋斗不息,虽然最终都是以自杀、出家、入狱、惨死为结局,但都能保持善良正直的天性和纯洁美好的心灵。其中,《神女》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她以精湛的演技,把一个品格崇高的母亲与一个地位卑微的妓女奇迹般地融合为一体,出神入化,令人心灵为之震动。

《神女》导演吴永刚曾用“感光最快的胶片”作比喻,给予她高度赞誉。在30年代的中国影坛上,她以重拍次数最少而成为导演们乐于与之合作的演员;又以使观众“每片必看”而成为最有票房号召力的演员。

同时,阮玲玉是江青最欣赏的女演员。江青的眼光,放在今日的“小资”们当中,毫不逊色。在国产片中,江青坦言:当然我那时是不懂什么内容和形式的。我只看过《女人》《渔光曲》《新女性》《桃李劫》《姐妹花》《重归》等等。当时的阮玲玉、胡蝶、周璇等明星成了那个时代最高的审美标准,她们的明星气质有了强烈的示范意义。于是,名妓花魁时代日益衰落,代之兴起的是一代上海滩上具有摩登色彩的名媛贵妇,也带领上海也进入交际花时代。 

查看更多>>



“英雄末路,美人迟暮”,这是世间最无可奈何的事情。当年最负盛名的民国四大美女,早已湮没在时间的尘埃里。她们的音容笑貌也已定格,留声机里、荧幕上、杂志封面,处处都有她们的身影和声音。她们是那个时代的记号,担得起“民国四大美女”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