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薰

李薰

(中国冶金科技事业的开拓者之一)
中文名:
李薰
国籍:
中国
出生地:
湖南省邵阳
人物简介:

李薰(1913年11月20日—1983年3月20日),出生于湖南邵阳。物理冶金学家,科学研究管理专家,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53年加入九三学社。九三学社第四、五、六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他早年从事钢中氢的研究,进一步奠定了研究钢中氢的科学基础。他创建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成绩卓著;坚持科学研究面向经济建设,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对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建树良多。

20世纪50年代末,李薰从以服务于钢铁工业为主转变为主要发展新材料、新技术和相应的新的测试方法。他迅速组织力量,建成高温合金、难熔金属、金属陶瓷、铀冶金、二氧化铀陶瓷核材料、热解石墨等研究室,增强研究高强度钢和合金钢的人力,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显著成效。金属研究所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重返地面人造卫星、第一架超音速喷气飞机、第一艘核潜艇等成功地研制出某些关键材料,做出了重要贡献。 

近代名人推荐
中文名
李薰
国籍
中国
出生地
湖南省邵阳
出生日期
1913年11月20日
逝世日期
1983年3月20日
职业
物理冶金学家,科学研究管理专家
毕业院校
湖南大学
主要成就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人物生平

李薰,1913年11月20日出生于湖南省邵阳县(现属邵东县),祖父是前清的举人。其父在前清时是贡生,与蔡锷同窗,民国初年,做过江西省南昌县知事。 

李薰未及6岁时启蒙于江西南昌省立第三小学,1925年小学毕业。 

初中是在长沙市长郡中学度过的。1927年初中毕业,考入岳云中学。 

1926至1931年,李薰先后就读于长沙育才中学、明德中学、长郡中学和岳云中学。

1932年高中毕业,因成绩优异,他被保送湖南大学工学院矿冶工程系学习,连年获得奖学金。毕业后,李薰任长沙楚怡高级工业学校教员。

1932年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通过了高中毕业考试,免试升入湖南大学矿冶系。 

1936年大学毕业,获工学士学位,任长沙楚怡专门工业学校教员兼做地质调查工作。 

1937年湖南省举行公费留学考试,李薰报名应试,名列榜首。同年9月入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冶金学院深造,1940年获该校哲学博士学位,应聘留校从事研究工作。 

1938年他获布伦顿奖章和奖金;1940年取得哲学博士学位。随后留该校研究生部负责指导部分研究工作,培养出不少冶金学家。

1946年南京国民政府曾授意中央研究院干事萨本栋教授聘请李薰回国就职,他托辞谢绝。

1950年,雪菲尔德大学授予李薰冶金学博士学位。在英国,该校是唯一以冶金学博士命名其高级博士学位的学府,李薰是中国唯一获此殊荣的学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德全和周培源率团访英,团员涂长望特邀李薰至伦敦,当面恳请他回国。不久,郭沫若院长又亲笔写信,代表中国科学院邀他回国筹建研究所。李薰欣然允诺。遂邀集在英的柯俊、张沛霖、张作梅、庄育智、方柄等共商建所事宜。

1940~1951年 在英国雪菲尔德大学冶金学院研究生部工作,指导部分研究生。1950年获冶金学博士。

1950年,谢菲尔德大学授予李薰冶金学博士学位,李薰在谢菲尔德大学工作期间,主要从事钢中氢脆的研究。 

李薰在1942—1948年间关于钢中氢的研究,发表了一系列有价值的论文,为钢中氢的研究进一步奠定了科学基础,在理论与实际方面都有卓越贡献,对世界各国钢铁技术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受到人们的赞誉。 

1950年8月,李薰应中国科学院计划局局长钱三强的邀请,回国筹办冶金研究所。 

1951年8月6日,中国科学院随即成立了以李薰为主任的中国科学院金属所筹备处。 

1951年冬,李薰等一行到东北勘址,踏上了经东北人民政府商定的沈阳南郊五里河子。 

金属研究所是中国科学院成立后新建的第一个研究所,李薰是首任所长。从1951年至1978年,20多年里他成绩斐然,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作为富有战略思想的科学家,他在主持科研工作中,始终瞄准国际科技前沿。他一向要求科研人员工作要放在创新上。同时,也要十分重视科学技术工作与国民经济建设紧密结合。 

20世纪50年代末,国内冶金科技力量逐渐成长,国际上科技发展步入新阶段,李薰审时度势,引导金属研究所在研究方向上做较大转变。从以服务于钢铁工业为主转变为主要发展新材料、新技术和相应的新的测试方法。他迅速组织力量,建成高温合金、难熔金属、金属陶瓷、铀冶金、二氧化铀陶瓷核材料、热解石墨等研究室,增强研究高强度钢和合金钢的人力,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显著成效。金属研究所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重返地面人造卫星、第一架超音速喷气飞机、第一艘核潜艇等成功地研制出某些关键材料,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制定十二年科技发展规划中,李薰考虑到我国喷气机和航天科技的需要,应发展转炉吹氧炼钢技术,以研制中国自己高温、高强度的金属和合金新材料,从而奠定高温合金事业的发展。 

1951年8月,李薰取道香港,回到祖国。

李薰于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

1958年,李薰并不盲从,估算从运入原料,燃料到出钢出渣,即使金属研究所停止工作,全力以赴,也不能完成任务,遂巧妙地向上级建议,由金属研究所派出两个小分队,指导土法炼钢,使所内免遭一场灾难。其后,“超声波运动”又起,沈阳市有人设想改变铁西工厂区的严重环境污染,建议推倒全区烟囱,改为“超声波”煤气化,并大有跃跃欲试之势。李薰在此关键时刻,认真提出:“要是我的话,先推广煤气,后扒烟囱。

1956年,国家编制十二年自然科学远景发展规划纲要,李薰主持冶金科学技术部分,规划出中国冶金事业发展蓝图。

1956年,李薰参加制定全国《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当时就提出应发展转炉吹氧炼钢技术。

1957年访苏归来,考虑到开拓喷气和航天技术的需要,发展高温和高强度是金属和合金材料的动向,因而确定主攻高温合金等研究领域;在研究变形高温合金的工作进行到一定阶段时,分析其生产上和性能上难以进一步飞跃,又提出采用精密铸造工艺研究制造高温合金涡轮叶片。李薰从事科学研究,密切注意世界发展前沿,坚持以发展前沿为研究基点,从而取得较大的成果。

1962年起,国家又多次邀集专家规划全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他均负责冶金学科。其后,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先后选任他为冶金组和冶金新材料组的副组长,历时20余年。

1960年,在李薰和葛庭燧的积极推动和亲自参加下,先在长春召开全国性的有关位错和电子论的学习班,接着在沈阳举行了全国金属物理报告会,这是中国金属物理学科进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大事。

李薰热心学会组织的活动。他是创立中国金属学会的发起人之一。他团结全国各部门、各地区的同行学者,超脱部门的干预和门户之见,为促进冶金工业和冶金学科的发展而共同努力。李薰重视创刊和办好《金属学报》,他自任主编,坚持办刊方针等原则问题,对论文审改一类具体编辑事务,均亲自动手,不厌其烦。现在,《金属学报》已成为国际上知名的学术刊物之一。他也是《中国科学》的编委、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材料科学丛书》的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矿冶卷》编委会副主任。曾亲自撰写冶金学和金属学条目。

国家科委于1965年成立稀土和铌在钢中应用的领导小组,他任组长,曾召开多次学术报告会,推动了全国有关研究工作。在中国还未探明镍铬矿藏的早期,李薰就组织力量开展铬锰氮不锈钢的研究。

1961年12月20日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2年他多次规划我国冶金学科的发展,并任国家科委冶金专业组和冶金新型材料组的副组长、高温测试组和航空材料组组长、稀土和铌在钢中应用领导小组组长。并对钢锰合金进行了开拓性研究,为促进我国低温无磁和耐热钢发展做出了贡献。 

1978年5月,中国科学院设立沈阳分院,任命李薰为院长。 

1980年著文《择优造就科技人才》,认为“中国科学院的任务是出成果、出人才、没有一批‘拔尖’的人才,就谈不上出高水平的成果。”主张“为从长远着眼,最根本的一点还在于抓好基础教育,从小抓起,从基础抓起。”

1981年5月,李薰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1983年初,古稀之年的李薰院士,为探讨科研院所如何更好地面向冶金工业建设的新途径,全面考察我国新建的冶金工业。由宝山钢铁总厂回京不久,即赴攀枝花钢铁公司、长城钢厂、武汉钢铁公司等地考察,在考察中,途经昆明时,不幸于1983年3月20日凌晨溘然逝世。 

李薰支持组建了新的研究院所。如将选矿研究室和分析化学室的大部分迁至长沙合建成中国科学院矿冶研究所(现为冶金部长沙矿冶研究院);冶炼化学研究室的炼铁部分并入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耐火材料研究室调往上海合建中国科学院硅酸盐研究所;核材料研究部分调往成都新建西南反应堆工程研究设计院。随后,中国科学院分别在合肥和沈阳创办固体物理研究所和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所,均得到李薰和金属研究所的支持和援助。至于受益于李薰而成长的科技人员,更是遍及全国,他们中绝大多数人都是科技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对中国冶金科技事业的进步,作出了极大贡献。

主要成就

科学研究

金属研究所

金属研究所是中国科学院成立后新建的第一所大型研究所。李薰在筹建中首先面临的是建成什么样的研究所和建在什么地方的问题。他留学英国的学术成就主要是在金属学方面,但国内当时正值三年经济恢复时期和第一个国民经济五年建设计划的前夜,首要解决的是钢铁生产问题,而重点又在冶炼。他不顾本人学术专长,决定以冶炼、燃料、耐火材料为建所主要内容。研究所选址时,他考虑,中国重工业基地在东北,有肩负支援全国的重任;沈阳是当时东北人民政府所在地,是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且位居以鞍钢、本钢、抚钢和大连钢厂构成的钢铁工业群体的中心,选址当以沈阳为宜。李薰的意见正与当时中国科学院和东北人民政府的意向一致。1951年冬,李薰等一行到东北勘址,踏上了经东北人民政府商定的沈阳南郊五里河子。在一片荒地上,他畅谈规划蓝图,兴奋地说:“我们的事业就在这里开始!”在东北人民政府的全力支持下,历时仅年余,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即拔地而起。

李薰主持金属研究所30年,成绩斐然。1978年英国金属学会访华代表团在中国参观后,发表文章说:“中国冶金方面的研究所,水平参差不齐,而其高点可能是在沈阳的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综括李薰办所的成就,有四个方面特点:

1.科学研究面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主战场,不偏废基础工作,提高理论水平。金属研究所建立初期,李薰主要抓三方面研究工作:一是接受国家任务,为武汉钢铁公司,包头钢铁公司的兴建,集中选矿研究室全部力量和分析化学室大部分人员,从事大冶和白云鄂博两铁矿的选矿研究,并调集耐火材料研究室的主要研究力量,配合地质勘察,为苏联援建工程提供技术设计的科学依据;二是指导耐火材料研究室为鞍钢炼钢平炉强化冶炼过程,对新发明的镁铝砖深入研究使用损毁机理,奠定科学基础,并与鞍钢合作,改进炼铁高炉用高铝砖的质量;三是研究提高钢质量,强化炼钢过程。例如,与大连钢厂合作,在国内首先实现电炉氧气炼钢。为鞍钢当时生产钢板、钢轨等,从压力加工到热处理,研究改进质量;并建立测定钢中氢、氧和非金属夹杂物的技术培训工厂检验人员。同时结合改进钢质量,开拓了冶金过程物理化学研究。他的学术成就荣获1956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三等奖。

50年代末,国内冶金科技力量逐渐成长,国际上科技发展步入新阶段,李薰审时度势,引导金属研究所在研究方向上作较大转变。从以服务于钢铁工业为主转变为主要发展新材料、新技术和相应的新的测试方法。他迅速组织力量,建成高温合金、难熔金属、金属陶瓷、铀冶金、二氧化铀陶瓷核材料、热解石墨等研究室,增强研究高强度钢和合金钢的人力,在较短的时间内,成效显著。金属研究所为中国成功地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发射第一枚重返地面的人造地球卫星、造出第一架超音速喷气飞机、建成第一艘核潜艇等,成功地研制出某些关键材料,作出了重要贡献。金属研究所首先在国内采用真空冶炼技术、等离子喷涂和焊接技术、高压电子束焊接技术、声发射技术、液压伺服疲劳试验技术和俄歇能谱分析技术等。李薰受国家科委的委托,主持全国高温物理性能测试工作,在金属研究所建成基地,为开发新材料,提供设计依据和仲裁事故原因,起了重要作用。

1971年,某厂因金属材料脆断,影响几百架机交付使用,周恩来总理和叶剑英元帅亲自过问此事。李薰受命带领几位科技人员到现场实地考察,很快得出结论。在叶帅召集的会议上,周总理和叶帅均对李薰和金属研究所的工作奖励有嘉。似此失效分析,探知事故起因,寻求改进工艺和材料的途径,一直是李薰重视的工作方向。

至60年代初,又成立了以郭可信为室主任的合金结构研究室。李薰号召所有高级研究人员,一定要有应用基础研究的项目,他本人更是以身作则,率先攻坚。

开发智力,培养人才,量才以德,知人善任。为组建金属研究所,李薰努力罗致人才,先从留英人员中邀请了张沛霖、张作梅、庄育智、方柄、柯俊等,又在北京特邀了葛庭燧、何怡贞夫妇,还有随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选矿研究室、大连工业化学研究所耐火材料研究室和拟议中的工业检验所合并来的张绶庆,谭丙煜、刘静宜、梁树权等高级研究人员。李薰主动诚挚地团结他们,充分发挥他们的才干。50年代中期,国外回来的学者如师昌绪、郭可信、斯重遥,吴鼎铭等,在李薰的礼遇下,也均来所任研究员,各自开拓学术领域,作出了卓越贡献。

钢中氢研究

40年代,李薰在雪菲尔德大学安朱教授指导下,从事钢中氢的研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飞机曾发生过突然断裂事故。李薰苦心钻研,发现钢中含氢是造成事故的主因,并弄清了钢中含氢产生白点需要孕育期和钢中去氢的规律,解决了长期存在的问题。

李薰等找出了钢中氢含量及机械强度与发裂的关系,即每100克钢中含氢达2毫升时,就能降低钢的塑性。而当时一般生产的钢,其含氢量高达4~6毫升左右,钢的氢脆难以避免。造成发裂的钢含氢量一般较高,氢在钢中的扩散率和溶解度是钢产生发裂与否的两个重要因素。李薰等提出一个理论,即在缺陷附近由于氢的聚集而产生内压,导致裂纹。此压力的形成,则是由于高温时原子氢向缺陷扩散,在室温下原子氢变为分子氢。这些分子氢不能扩散,因而产生巨大内压力,使钢发生裂纹。当有碳化物存在时,氢与碳化物反应形成甲烷,其压力也足以产生裂纹。冷加工时伴有缺陷生成,从而增加分子氢含量,促使氢脆萌生。李薰在1942至1948年间,关于钢中氢的研究,发表了一系列有价值的论文,为钢中氢的研究进一步奠定了科学基础,受到人们赞誉。

人才培养

李薰十分重视智力开发和人才培养。为组建金属研究所,李薰努力罗致人才,先从留英人员中邀请了张沛霖、张作梅、庄育智、方柄、柯俊等,又在北京特邀了葛庭燧、何怡贞夫妇,还有随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选矿研究室、大连工业化学研究所耐火材料研究室和拟议中的工业检验所合并来的张绶庆、谭丙煜、刘静宜、梁树权等高级研究人员。李薰主动诚挚地团结他们,充分发挥他们的才干。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外回来的学者如师昌绪、郭可信、斯重遥、吴鼎铭等,在李薰的礼遇下,也均来所任研究员,在各自开拓的学术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 

主要论著

1 李薰.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是怎样建立起来的.科学通报,1954(6):47. 

2 李薰,陈文绣,杨维琛等.冶炼过程中钢液含氢的变化.东北科学汇报,1954,4:314. 

3 李薰.对冶金科学长远规划以及建立中国合金钢系统的一些初步意见.科学通报,1955(12):44. 

4 李薰,陈继志,李捷报等.碱性平炉熔炼优质钢的锰制度.金属学报,1956,1:15. 

5 李薰,张子青,贺潜菊等.氢在退火钢锭中的分布.金属学报,1956,1:37. 

6 李薰,陈继志,严铄等.中板夹层的研究.金属学报,1956,1:301. 

7 李薰,杨维琛.平炉熔炼热工制度对钢液含氢的影响.金属学报,1956,1:397. 

8 李薰,贺潜菊,张振芳等.高铬不锈钢中裂纹的研究.金属学报,1957,2:1. 

9 李薰,吴汶海.钢熔池中的锰氧反应和脱碳反应.金属学报,1957,2:127. 

10 李薰,王仪康,王清辉等.重轨钢脱氧的研究.金属学报,1958,3:1. 

11 李薰.科学院金属研究工作的一些动向.科学通报,1963(11):1. 

12 李薰,十年来中国冶金科学技术的发展.金属学报,1964,7:442. 

13 李薰,郑逸苹,银耀德.钼的中温氧化.金属学报,1965,8:221. 

14 李薰,骆继勋.铜在200~900℃的氧化.金属学报,1965,8:311. 

15 郑逸苹,银耀德,李薰.钇对钼高温氧化的影响.金属学报,1966,9:107. 

16 张永刚,戚震中.李薰等.铀在精炼过程中含碳量的变化.金属学报,1981,17:352. 

17 李薰.金属学.中国大百科全书.矿冶.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338. 

18 李薰.冶金学.中国大百科全书,矿冶,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760~765 

社会任职

1951~1981年 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院长。

1981~1983年 任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李薰是一位德高望重的科学家,担任了很多社会工作,并于196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金属学会副理事长,《金属学报》主编,并曾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三、四、五届代表和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常务委员。在辽宁省工作期间,曾任中共辽宁省委委员、辽宁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辽宁省科学技术协会代理主席等职。 

人物评价

在金属研究所的30年,李薰推心置腹待人,入情合理办事。他常在夏夜绿荫道旁,与工人对奕,工余在宿舍与青年科技人员谈心,体察群情,掌握思想脉搏,遇有问题,解决于萌发之初。他特别关心中年科技人员的困难处境,奔走呼吁,寄以无限同情。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乐于听取不同意见,察纳忠言。因此,受到大家的衷心爱戴。

为纪念李薰毕生的卓越贡献,师昌绪、谭丙煜等主编汇集纪念文章和学术论文共50余篇,于1986年出版《材料科学进展》论文集。《金属学报》为继承并发扬李薰致力于科技进步的业绩,特设立《金属学报》纪念李薰奖金基金,定期颁发优秀论文奖、优秀审稿人奖和优秀编辑奖,用以提高金属和材料科学水平。

为我国成功地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发射第一枚重返地面的人造地球卫星、造出第一架超音速喷气飞机、造成第一艘核潜艇等,研制某些关键和部件材料,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师昌绪) 

李薰一生勤奋好学、诲人不倦、谦虚谨慎、坚韧不拔。在学术研究中,他勤于探索、勇于创新。他数十年如一日工作在科学事业的最前线。他有深厚的文学素养,加上思维敏捷,性格爽朗,幽默诙谐,给人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九三学社评) 

    历史解密战史风云野史秘闻风云人物文史百科

    杜甫人生经历过哪些时期?杜甫人生经历简介

    说起诗帝,我们首先会想到的就是“李杜诗篇万口传”,在这句话中的李杜分别讲的是我国盛唐时期的诗仙李白和晚唐时期的诗圣杜甫,今天小编要为大家介绍的便是用诗歌来描写历史的诗圣杜甫。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最大详情>>

    绞肉机——第一次世界大战各国的奇葩大杀器,炮弹2人高

    德国超级大炮,因为这种火炮首次轰击了巴黎,后来人们就叫它“巴黎大炮”。“巴黎大炮”炮管长近37米,全重达750吨,倘若把它竖起来,足足有十几层楼高,能打120公里。1918年3月23日,超级大炮袭击巴黎。当天黄昏,法国的电台广播了这样—则消息:“敌人飞行员成功地从高空飞越法德边界,并攻击了巴黎。有多枚炸弹落地,造成多起伤亡……”美国坦克奥地利的装甲列车,将装详情>>

    光绪帝是慈禧的私生子 野史记载慈禧生了光绪

    光绪帝是慈禧的私生子,光绪皇帝是不幸的,因为他面对的是一个强势的女人慈禧太后,而这个强势的女人最后也要来他的命,不过最近又有人说光绪是慈禧的私生子,这是真的吗,为何会有这种说法,下面小编就给大家介...详情>>

    北宋全能“学霸”是谁?沈括作品简介

    沈括是我国北宋时期比较出名的一位科学家,在沈括之前的朝代或者是之后的朝代都出现过许多的科学家,在这些科学家中,沈括算是比较鹤立鸡群的,也就是说沈括是比较优秀和卓越的科学家之一。因为沈括几乎是一个全详情>>

    一组能勾起儿时农村回忆的老照片,不胜怀念

    这种大蚂蚱可以用来烤着吃,你的老家叫什么?忘记叫什么了,但是这种果实掉在地上特别招蚂蚁。小地瓜的味道还记得吗?黑豆豆。我们那叫野葡萄,我的最爱,常常是揪一大把然后一口捂进嘴里。槐花,最喜欢槐花汤的味道。榆钱儿,蒸窝窝吃,真是美味啊!洋姜,腌起来很好吃,小时候经常偷偷挖别人家的。吃过的菱角壳,在上面挖个洞,可以当哨子吹。甜甜根,嚼在嘴里甜丝丝的感觉,一般要在田详情>>

      人物解密野史百科